肌苷(英语:Inosine),也称为次黄苷、次黄嘌呤核苷等,是一种白色针状结晶,无气味且味道微苦。它是通过次黄嘌呤与核糖结合而成的核苷类化合物,在嘌呤的从头合成中,肌苷酸(IMP)可以作为合成腺苷酸(AMP)和鸟苷酸(GMP)的前体。其熔点为218摄氏度。在20℃时,每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6克产品。
用途肌苷口服溶液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急、慢性肝炎。对于轻、中度慢性肝炎患者而言,早期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容易疲劳和胃部不适,这些症状常常被忽视或误认为是胃病。在临床上,隐匿性肝硬化的患者往往在未出现明显不适及常规体检前就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少数情况下会表现出恶心、腹胀、黄疸等症状,但仅凭症状难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肌苷还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可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它可引起轻度腹泻,并且不能与乳清酸、氯霉素、潘生丁及硫喷妥钠注射液配伍。此外,它也被用作辅酶类药物、进行生化研究以及促进白细胞增长。
肌苷还是神经生产因子(NGF)潜在的刺激因子。几乎无毒性和副作用,能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人体细胞,使处于低能或缺氧状态下的细胞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代谢,并能活化丙酮酸氧化酶类,参与人体蛋白质的合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肝疾病、心疾患、白血球减少症、血小板减小及中心性视网膜炎等病症,同时也可用于预防和解除锑剂引起的副作用。
生产方法肌苷可通过直接发酵法或半合成法制备。其中半合成法采用发酵制得的肌苷酸二钠为原料,经过脱膦步骤得到肌苷。
肌苷酸脱磷酸法肌苷酸二钠的制备:使用棒状杆菌269进行发酵,然后去除菌体、吸附、洗脱、浓缩。将浓缩液加入乙醇,并在pH值为7-7.5条件下结晶,可得肌苷酸二钠。
肌苷粗品的制备:在乙酸缓冲液中调节pH值至5.4-5.6,在137-147kPa的压力下,经过5小时的脱磷酸步骤,可得到肌苷粗品。
精制:使用蒸馏水溶解产品,并将pH调节至6后进行重结晶处理,最终得到精品肌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