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苯苄唑为咪唑类衍生物,抗菌谱广,对90%的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多种皮肤真菌(如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酵母菌(如念球菌属、瓶形酵母菌、光滑球拟酵母菌)、霉菌(如曲霉菌属)和各种真菌(如球孢子菌属、芽生菌属、组织胞浆菌属)。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是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红斑、疹痒、龟裂、烧灼感或刺痛感,偶尔发生接触性皮炎。
药理动力学 用14C标记的联苯苄唑外涂皮肤后,皮肤各层组织的放射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联苯苄唑的浓度从表皮角质层的1mg/cm³依次到真皮乳头层的5μg/cm³,所有各层的浓度均在抗真菌活性范围内,证明了此药外用的有效性。真菌细胞吸收后,在10~30min内细胞浆中就有高浓度的活性物质,并持续100~120h。1%联苯苄唑霜使用后,其活性在真皮内可持续48h,且血中浓度低于HPLC最低检测浓度。由此可见,联苯苄唑霜外用不仅疗效高,作用持久,临床只需每日涂抹1次即可。
药理作用 联苯苄唑具有广谱抗皮肤癣菌、酵母菌、丝状菌和双相真菌的功效,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糠秕马拉色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亦有效。动物实验性皮肤癣菌病外用效果佳。
制备 向2000升的搪瓷反应釜中投入咪唑300kg,4-苯基二苯甲酮250kg,硼氢化钾108kg,水90kg,加毕,升温至130℃,保温130~135℃2小时。保温完毕后,加入溴化铵40kg,升温至195℃,保温反应195~200℃2小时。保温完毕后,降温至室温,滴入甲苯300kg,再滴入800kg10%盐酸,搅拌10分钟,静置分层。水层调pH=9,压滤,滤饼用乙腈重结晶,得到联苯苄唑。收率80%。
化学性质 从乙腈结晶,熔点142℃。有强亲脂性,溶于醇、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pH=6时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1mg/100ml。在pH=1~12的水溶液中稳定。
用途 新型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适用于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阴囊癣以及皮肤褶皱部分的真菌感染治疗。
生产方法 13.6g咪唑和3.5ml氯化亚砜在150ml乙腈中反应,生成1,1'-亚磺酰基双(咪唑);再往该反应液中加入13gα-联苯基苄醇,在室温下反应15h,得8.7g联苯苄唑。
类别 有毒物品
毒性分级 中毒
急性毒性 口服-大鼠 LD₅₀; 1463 毫克/公斤;口服-小鼠 LD₅₀; 2629 毫克/公斤
可燃性危险特性 可燃;燃烧产生有毒氮氧化物烟雾
储运特性 通风低温干燥
灭火剂 干粉、泡沫、沙土、二氧化碳、雾状水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1-<α-(4-Biphenylyl)benzyl>imidazole-4,5-dicarbonitrile | 162824-36-4 | C24H16N4 | 360.418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S)-(+)-1-[α-(4-biphenylyl)benzyl]-1H-imidazole | 91487-86-4 | C22H18N2 | 310.398 |
—— | (R)-(-)-1-[α-(4-biphenylyl)benzyl]-1H-imidazole | 91487-85-3 | C22H18N2 | 310.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