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1Z)-hexadeca-1,11-diene | 65734-21-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Z)-hexadeca-1,11-diene
英文别名
Z-1,11-hexadecadiene;hexadeca-1,11Z-diene;1,11-hexadecadiene;hexadeca-1,11c-diene;1,(Z)-11-Hexadecadien
(11Z)-hexadeca-1,11-diene化学式
CAS
65734-21-6;82294-54-0
化学式
C16H30
mdl
——
分子量
222.414
InChiKey
CPBKHCJQKWDECV-BENRWUE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4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12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5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SDS

SDS:37f4e42729c49899fd92a505e3411d42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1Z)-hexadeca-1,11-diene 在 9-borabicyclo[3.3.1]nonane dimer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顺式-11-十六烯-1-醇
    参考文献:
    名称:
    XIII信息素:合成von 1-substituierten(Z)-11-Alkenen
    摘要:
    Es werden zwei allgemeine Methoden zur Darstellung von 1-substituierten(Z)-11-Alkenen durchstereoselektive Wittig -Reaktion beschrieben。世卫组织制毒药和系统性药典。
    DOI:
    10.1002/cber.19781110123
  • 作为产物:
    描述:
    1-iodo-10-undecene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48.0h, 生成 (11Z)-hexadeca-1,11-diene
    参考文献:
    名称:
    E -11-hexadecen-1-ol乙酸盐的高度立体选择性合成:来自酰基硅烷/内酯化学的纯反式信息素
    摘要:
    描述了甘薯叶夹心蛾,Brachmia macroscopa(以及其他相关物种,例如Mamestra brasicae和Sceliodes cordalis)的性引诱剂> 99%异构体纯度的E -11-hexadecen-1-ol乙酸酯的制备。
    DOI:
    10.1016/0040-4039(88)85206-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Gopi, Sreeraj; Balasubramani; Narasimhan,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vol. 23, # 8, p. 3771 - 3772
    作者:Gopi, Sreeraj、Balasubramani、Narasimhan
    DOI:——
    日期:——
  • Narasimhan, S.; Prasad, Ganeshwar K., 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 Section B 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1995, vol. 34, # 3, p. 251 - 253
    作者:Narasimhan, S.、Prasad, Ganeshwar K.
    DOI:——
    日期:——
  • Insect pheromones and their analogues
    作者:V. N. Odinokov、V. R. Akhmetova、Kh. D. Khasanov、A. A. Abduvakhabov、G. A. Tolstikov
    DOI:10.1007/bf00629847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