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nitrophenylacryloylpiperazine | 1190967-1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nitrophenylacryloylpiperazine
英文别名
(E)-3-(2-nitrophenyl)-1-(piperazin-1-yl)prop-2-en-1-one;3-(2-nitrophenyl)-1-piperazin-1-ylpropenone;(E)-3-(2-nitrophenyl)-1-piperazin-1-ylprop-2-en-1-one
2-nitrophenylacryloylpiperazine化学式
CAS
1190967-19-1
化学式
C13H15N3O3
mdl
——
分子量
261.28
InChiKey
IGCKALXTNPMFGU-AATRIKPK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
  • 重原子数:
    19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1
  • 拓扑面积:
    78.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nitrophenylacryloylpiperazine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溶剂黄146 作用下, 以 1,1-二氯乙烷 为溶剂, 反应 24.0h, 以40%的产率得到1-[4-(2,6-dimethylbenzyl)piperazin-1-yl]-3-(2-nitrophenyl)prope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WO2007/147824
    摘要:
    公开号: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体内具有强大抗血栓形成活性的新型蛋白酶激活受体1拮抗剂的发现
    摘要:
    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或凝血酶受体构成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许多生理机制的激活有关。因此,凝血酶通过这些受体的活化来活化许多细胞类型,例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在人类中,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是由一种称为PAR1的亚型介导的。本文介绍了这些受体的新拮抗剂的发现,更具体地说,发现了两种化合物:2- [5-氧代-5-(4-吡啶-2-基哌嗪-1-基)戊-1,3-二烯基]苄腈36( F 16618)和3-(2-氯苯基)-1- [4-(4-氟苄基)哌嗪-1-基]丙烯酮39(F 16357),是在优化后获得的。在静脉内或口服给药后,在大鼠的动静脉分流模型中,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够抑制SFLLR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并显示抗血栓形成活性。此外,这些化合物没有其他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经常观察到的出血副作用,这构成了这类新型抗血栓药的有希望的优势。
    DOI:
    10.1021/jm900553j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酞嗪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
    申请人:武汉科技大学
    公开号:CN110272412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本发明提供一种酞嗪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医药用途。以邻醛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与亚磷酸二甲酯反应得到(3‑氧代‑1,3‑二氢异苯并呋喃‑1‑基)膦酸二甲酯,该化合物与3‑氰基‑4‑氟苯甲醛在三乙胺存在的条件下生成(Z,E)‑2‑氟‑5‑[(3‑氧代异苯并呋喃‑1(3H)‑亚基)甲基]苯甲腈,其被水合肼的还原为2‑氟‑5‑[(4‑氧代‑3,4‑二氢酞嗪‑1‑基)甲基]苯甲酸;以苯甲醛或取代芳甲醛或糠醛为原料,与丙二酸发生Knoevenagel反应,得到本丙烯酸或取代本丙烯酸或呋喃‑2‑丙烯酸,与1‑叔丁氧羰基哌嗪发生酰胺反应,产物在三氟乙酸存在条件下脱去叔丁氧羰基,得到的产物与2‑氟‑5‑[(4‑氧代‑3,4‑二氢酞嗪‑1‑基)甲基]苯甲酸发生酰胺反应,得到一系列(E)‑4‑3‑[4‑[(3‑取代芳香基)丙烯酰基]哌嗪‑1‑羰基]‑4‑氟苄基}‑2H‑酞嗪‑1‑酮衍生物。初步药理活性筛选的结果表明,本发明通式所述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体外PARP‑1抑制能力和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所述的化合物结构通式如下:通式中:Ar选自或R1、R2、R3、R3、R4、R5可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甲基、甲氧基、三氟甲基、硝基。
  • Discovery of Novel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 1 Antagonists with Potent Antithrombotic Activity in Vivo
    作者:Michel Perez、Marie Lamothe、Catherine Maraval、Etienne Mirabel、Chantal Loubat、Bruno Planty、Clemens Horn、Julien Michaux、Sebastien Marrot、Robert Letienne、Christophe Pignier、Arnaud Bocquet、Florence Nadal-Wollbold、Didier Cussac、Luc de Vries、Bruno Le Grand
    DOI:10.1021/jm900553j
    日期:2009.10.8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 (PARs) or thrombin receptors constitute a clas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implicated in the activation of many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us, thrombin activates many cell types such a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leukocytes, endothelial cells, and platelets via activation of these receptors. In humans, thrombin-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is mediated by
    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或凝血酶受体构成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许多生理机制的激活有关。因此,凝血酶通过这些受体的活化来活化许多细胞类型,例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白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在人类中,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是由一种称为PAR1的亚型介导的。本文介绍了这些受体的新拮抗剂的发现,更具体地说,发现了两种化合物:2- [5-氧代-5-(4-吡啶-2-基哌嗪-1-基)戊-1,3-二烯基]苄腈36( F 16618)和3-(2-氯苯基)-1- [4-(4-氟苄基)哌嗪-1-基]丙烯酮39(F 16357),是在优化后获得的。在静脉内或口服给药后,在大鼠的动静脉分流模型中,这两种化合物均能够抑制SFLLR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并显示抗血栓形成活性。此外,这些化合物没有其他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经常观察到的出血副作用,这构成了这类新型抗血栓药的有希望的优势。
  • WO2007/147824
    申请人:——
    公开号:——
    公开(公告)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