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oc-硒-烯丙基-L-硒代半胱氨酸甲酯 | 1257866-98-0

中文名称
N-Boc-硒-烯丙基-L-硒代半胱氨酸甲酯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oc-Se-allyl-L-selenocysteine methyl ester
英文别名
methyl (2R)-2-[(2-methylpropan-2-yl)oxycarbonylamino]-3-prop-2-enylselanylpropanoate
N-Boc-硒-烯丙基-L-硒代半胱氨酸甲酯化学式
CAS
1257866-98-0
化学式
C12H21NO4Se
mdl
——
分子量
322.263
InChiKey
WPKWQQJGPSJQLC-VIFPVBQE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7-38 °C
  • 沸点:
    399.3±42.0 °C(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8
  • 重原子数:
    18.0
  • 可旋转键数:
    6.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67
  • 拓扑面积:
    64.63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4.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N-Boc-硒-烯丙基-L-硒代半胱氨酸甲酯ammon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甲苯 为溶剂, 反应 30.0h, 以40%的产率得到N-Boc-Se-allyl-L-selenocysteine 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烯烃对蛋白质的交叉复分解:烯丙基硫属元素效应的研究和复分解合作伙伴选择的指导原则
    摘要:
    烯烃复分解最近已成为化学蛋白质修饰的可行反应。然而,生物偶联中烯烃复分解的范围和局限性仍不清楚。在此,我们报告了对有助于蛋白质底物生产性交叉复分解的各种因素的评估。空间、底物范围和接头选择都被考虑在内。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烯丙基硫属化物通常会提高烯烃复分解反应的速率。发现烯丙基硒化物是异常活泼的烯烃复分解底物,能够进行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广泛的蛋白质修饰。本报告中考虑的原则不仅对于扩展生物共轭的全部内容很重要,而且对于烯烃复分解在一般合成工作中的应用也很重要。
    DOI:
    10.1021/ja104994d
  • 作为产物:
    描述:
    参考文献:
    名称:
    双-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二硒化物在合成含硒氨基酸衍生物中的应用
    摘要:
    含硒氨基酸作为生物材料,对硒依赖性酶和修复蛋白的合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地,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谷胱甘肽主要参与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在这项研究中,一系列的硒代半胱氨酸(Sec)和硒代谷胱甘肽(GSeH)衍生物是通过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硒化合成的关键步骤。我们的发现表明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基硒基与含硒氨基酸合成的相关性和应用。
    DOI:
    10.1016/j.tet.2017.09.00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ite-Specific Incorporation of Selenocysteine Using an Expanded Genetic Code and Palladium-Mediated Chemical Deprotection
    作者:Jun Liu、Feng Zheng、Rujin Cheng、Shanshan Li、Sharon Rozovsky、Qian Wang、Lei Wang
    DOI:10.1021/jacs.8b04603
    日期:2018.7.18
    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Se-allyl selenocysteine (ASec) in response to the amber codon, and the incorporated ASec was converted to Sec in high efficiency through palladium-mediated cleavage under mild conditions compatible with proteins and cells. This approach completely obviates the natural Sec-dedicated factors, thus allowing various selenoproteins, regardless of Sec position and species source, to be prepared
    含有第 21 个氨基酸代半胱酸 (Sec) 的蛋白存在于生命的所有三个王国中,并在人类健康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ec 独特的低 p Ka、高反应性和氧化还原特性也为蛋白质修饰和工程提供了独特的途径。然而,天然的 Sec 掺入需要专用于 Sec 且具有物种依赖性的特殊翻译机制,这使得重组制备具有高 Sec 特异性的蛋白具有挑战性。因此,一半的人类蛋白的功能仍不清楚,基于 Sec 的蛋白质操作受到极大阻碍。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种新的通用方法,能够将 Sec 定点掺入大肠杆菌中的蛋白质中。正交的 tRNAPyl-ASecRS 进化为响应琥珀密码子而特异性掺入 Se-烯丙基代半胱酸 (ASec),并且掺入的 ASec 在与蛋白质和细胞相容的温和条件下通过介导的裂解高效转化为 Sec。这种方法完全消除了天然的 Sec 专用因子,因此无论 Sec 位置和物种来源如何,都可以制备出具有高
  • Genetic Incorporation of Olefin Cross-Metathesis Reaction Tags for Protein Modification
    作者:Bhaskar Bhushan、Yuya A. Lin、Martin Bak、Anuchit Phanumartwiwath、Nan Yang、Matthew K. Bilyard、Tomonari Tanaka、Kieran L. Hudson、Lukas Lercher、Monika Stegmann、Shabaz Mohammed、Benjamin G. Davis
    DOI:10.1021/jacs.8b09433
    日期:2018.11.7
    Olefin cross-metathesis (CM) is a viable reaction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alkene-containing proteins. Although allyl sulfide or selenide side-chain motifs in proteins can critically enhance the rate of CM reactions, no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ir site-selective genetic incorporation into proteins has been reported to date. Here, through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olefin-bearing unnatural amino acids
    烯烃交叉复分解 (CM) 是一种用于修饰含烯烃蛋白质的可行反应。尽管蛋白质中的烯丙基醚或化物侧链基序可以极大地提高 CM 反应的速率,但迄今为止尚未报道将它们的位点选择性遗传掺入蛋白质的有效方法。在这里,通过对含烯烃的非天然氨基酸代谢掺入的系统评估,我们发现了 S-烯丙基同型半胱酸 (Ahc) 作为一种可遗传编码的 Met 类似物,它不仅由翻译细胞机器加工,而且是一种特殊的 CM 底物残基。蛋白质。通过这种方式,Ahc 用于在 Met 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中进行有效的 Met 密码子重新分配。大肠杆菌(B834(DE3))以及人类细胞中蛋白质的代谢标记,并且在几种代表性蛋白质中对CM具有反应性。这扩展了 CM 在工具包中的使用,用于蛋白质的“标记和修改”功能化。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