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butyl (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2-methoxyethoxy)phenyl]propyl)carbamat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butyl (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2-methoxyethoxy)phenyl]propyl)carbamate
英文别名
butyl N-[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2-methoxyethoxy)phenyl]propyl]carbamate
n-butyl (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2-methoxyethoxy)phenyl]propyl)carbamat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23H28ClF3N2O5
mdl
——
分子量
504.934
InChiKey
KIGHNTNKIXEAS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6
  • 重原子数:
    34
  • 可旋转键数:
    1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8
  • 拓扑面积:
    78.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9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hydroxyphenyl)propanoate 在 吡啶三丁基膦二异丁基氢化铝一水合肼三乙胺1,1'-azodicarbonyl-dipiperidin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甲醇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甲苯 为溶剂, 反应 7.75h, 生成 n-butyl (3-[2-([3-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2-yl]oxy)-4-(2-methoxyethoxy)phenyl]propyl)carbam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作为新的,有效的和选择性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的吡啶氧基苯-酰基磺酰胺的结构-活性关系和关键结构特征
    摘要:
    在我们寻找一类新型的非TZD,非羧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时,我们探索了替代亲脂性模板来取代以前报道的激动剂1的苄基吡唑核心。在衍生自以前的内部PPARγ配体的芳基丙酸中引入戊磺酰胺基团成功地鉴定了2-吡啶氧基苯-酰基磺酰胺2作为前导化合物。化合物2的对接研究有人建议将对位于中央苯环的取代基并入,以有效填充PPARγ配体结合结构域(LBD)的Y形腔。该策略导致PPARγ活性的显着改善。进一步优化以平衡体外活性和代谢稳定性可以发现有效,选择性和口服有效的PPARγ激动剂8f。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研究以及对8f与PPARγ-LBD结合模式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该系列配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DOI:
    10.1016/j.bmc.2012.03.03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key structural feature of pyridyloxybenzene-acylsulfonamides as new, potent, and selectiv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 γ Agonists
    作者:Kentaro Rikimaru、Takeshi Wakabayashi、Hidenori Abe、Taisuke Tawaraishi、Hiroshi Imoto、Jinichi Yonemori、Hideki Hirose、Katsuhito Murase、Takanori Matsuo、Mitsuharu Matsumoto、Chisako Nomura、Hiroko Tsuge、Naoto Arimura、Kazutoshi Kawakami、Junichi Sakamoto、Miyuki Funami、Clifford D. Mol、Gyorgy P. Snell、Kenneth A. Bragstad、Bi-Ching Sang、Douglas R. Dougan、Toshimasa Tanaka、Nozomi Katayama、Yoshiaki Horiguchi、Yu Momose
    DOI:10.1016/j.bmc.2012.03.036
    日期:2012.5
    cavity of the PPARγ ligand-binding domain (LBD). This strategy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PPARγ activity. Further optimization to balance in vitro activity and metabolic stability allowe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tent, selective and orally efficacious PPARγ agonist 8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as well a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inding mode of 8f to the PPARγ-LBD revealed the essential
    在我们寻找一类新型的非TZD,非羧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时,我们探索了替代亲脂性模板来取代以前报道的激动剂1的苄基吡唑核心。在衍生自以前的内部PPARγ配体的芳基丙酸中引入戊磺酰胺基团成功地鉴定了2-吡啶氧基苯-酰基磺酰胺2作为前导化合物。化合物2的对接研究有人建议将对位于中央苯环的取代基并入,以有效填充PPARγ配体结合结构域(LBD)的Y形腔。该策略导致PPARγ活性的显着改善。进一步优化以平衡体外活性和代谢稳定性可以发现有效,选择性和口服有效的PPARγ激动剂8f。结构与活性的关系研究以及对8f与PPARγ-LBD结合模式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该系列配体的基本结构特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