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醇是从白山石南花中被发现的一种成分,系统命名为4-(4-羟基苯基)-2-丁醇。作为商品流通时被称为杜鹃醇。在多种植物中均有此成分存在,例如日光槭(Nikko Maple;Acer nikoense)、白桦树(White Birch;Betula pubescens)等均已被确认含有杜鹃醇。
美白原理杜鹃醇的美白机制之一是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酪氨酸酶能氧化必需氨基酸之一的酪氨酸生成多巴,进而通过其他酶的作用最终形成黑色素。杜鹃醇可以取代酪氨酸作为反应的起点,从而阻断酶的催化作用。
化妆品应用2007年,株式会社嘉娜宝发现杜鹃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美白成分。次年(2008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承认其抑制黑色素生成、有效防止色斑和雀斑生成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新规医药外部品投入商品化。然而,在2013年,由于发现使用后皮肤出现白斑症状,嘉娜宝自主撤回了相关产品。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4-(对羟基苯基)-2-丁醇 | rac-rhododendrol | 69617-84-1 | C10H14O2 | 166.22 |
杜鹃醇 | (R)-rhododendrol | 501-96-2 | C10H14O2 | 166.22 |
—— | (S)-4-(4′-methoxyphenyl)-2-butanol | 152339-86-1 | C11H16O2 | 180.247 |
对羟基苯丙酸 | 4-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 | 501-97-3 | C9H10O3 | 166.177 |
覆盆子酮 | 4-(4-hydroxyphenyl)-2-butanone | 5471-51-2 | C10H12O2 | 164.204 |
对羟基苯丙酸甲酯 | 3-(4-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 methyl ester | 5597-50-2 | C10H12O3 | 180.203 |
—— | (S)-4-(4-hydroxyphenyl)-2-butanol 2-O-sulfate | —— | C10H14O5S | 246.284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4-(对羟基苯基)-2-丁醇 | rac-rhododendrol | 69617-84-1 | C10H14O2 | 166.22 |
杜鹃醇 | (R)-rhododendrol | 501-96-2 | C10H14O2 | 166.22 |
覆盆子酮 | 4-(4-hydroxyphenyl)-2-butanone | 5471-51-2 | C10H12O2 | 164.204 |
—— | rhododendrol monoacetate | —— | C12H16O3 | 208.257 |
(S)-1-甲基 3-(p-甲氧基苯基)-丙胺 | (-)-(S)-3-(4-methoxyphenyl)-1-methylpropylamine | 66264-86-6 | C11H17NO | 179.262 |
—— | rhododendrol diacetate | —— | C14H18O4 | 250.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