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雷尼替丁在口服给药后经历显著的首过代谢。它在肝脏中被代谢为药理学上不活跃的去甲基雷尼替丁、雷尼替丁-N-氧化物和雷尼替丁-S-氧化物。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静脉注射剂量中的10%以下以代谢物的形式排出;静脉注射剂量的68%至79%和口服剂量的30%以未改变的药物形式出现在尿液中。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疑似N-氧化物代谢物相对于母体氨基酸化合物的色谱行为,旨在预测N-氧化物的保留数据。模型化合物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标准薄层色谱系统进行评估,并生成数据以预测根据母体化合物预测雷尼替丁N-氧化物和三苯氧胺N-氧化物的保留值。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大于预期。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雷尼替丁已知的人类代谢物包括去甲基雷尼替丁。
来源:NORMAN Suspect List Exchange
毒理性
慢性使用雷尼替丁治疗与1%至4%的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小幅升高有关,但安慰剂接受者中也有类似的报告率。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通常是无症状和短暂的,可能会在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在接受雷尼替丁治疗的患者中已有临床明显的肝损伤的报告,但发病时间和损伤模式有很大差异(案例1-3)。发病时间可能短至几天,长达几个月,但通常在6周内。血清酶升高的模式从肝细胞到胆汁淤积不等,大多数病例为“混合”肝细胞-胆汁淤积。损伤很少严重,通常在停药后迅速解决,通常在4到12周内。肝活检组织学常显示中央小叶坏死。免疫过敏特征(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出现(案例2),但并不常见,自身抗体的形成也不常见。
来源:LiverTox
毒理性
化合物:雷尼替丁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药物性肝损伤标注:较少关注药物性肝损伤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严重程度等级:5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标签部分:不良反应”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吸收、分配和排泄
十二名正常男性受试者在开始连续输注pentagastrin(胃泌素),2微克/千克/小时之前90分钟口服了20、40或80毫克的雷尼替丁。雷尼替丁使氢离子输出量分别减少了29%,50%和70%,分泌体积分别减少了21%,37%和47%。相同剂量的雷尼替丁使胃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8%,50%和49%。血清峰浓度与氢离子输出量(r=0.81,P小于0.001)和体积(r=0.71,P小于0.01)的百分比减少在2小时内呈正相关。氢离子输出量减少50%与165微克/升的雷尼替丁血清峰浓度相关,受试者在口服给药后60至120分钟达到血清峰浓度。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雷尼替丁口服给药后从胃肠道迅速吸收,肌肉注射后从注射部位迅速吸收;然而,口服给药后,药物会经历广泛的首过代谢。口服给药的雷尼替丁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据报道约为50%;在3.5至16岁的儿童中,药物的类似口服生物利用度已有报道。口服给药后,与较年轻的成年人相比,老年个体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可能会显著增加。肌肉注射后,雷尼替丁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0-100%。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在口服150毫克剂量后,成人的平均血清雷尼替丁浓度在2-3小时内达到372-545纳克/毫升,并且可能与年龄正相关。在一项研究中,单次口服给药后,某些个体的血清药物浓度出现双峰现象,初始峰出现在给药后0.5-1.5小时,第二个峰大约在给药后3小时出现。在单次肌内注射50毫克药物后,平均血清雷尼替丁浓度在15分钟内达到576纳克/毫升。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雷尼替丁在体内广泛分布,并且有10-19%与蛋白结合。雷尼替丁的表观分布容积据报道为1.2-1.9升/千克。3.5-16岁儿童中的表观分布容积据报道为2.3-2.5升/千克(范围:1.1-3.7升/千克)。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