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巴嗪是一种嘌呤前体类新型抗肿瘤药,能够干扰嘌呤的生物合成,并兼有烷化剂的作用。它对小鼠肉瘤-180、肺癌-755、黑色素瘤B16及白血病L-1210等均有抑制作用,主要在细胞周期的G2期发挥作用,影响RNA和蛋白质合成,其次影响DNA。
口服吸收不完全且个体差异大。一次静脉注射后,30分钟内达到峰值,6小时后消失,在6小时内约30%通过尿液排出。达卡巴嗪不能透过血-脑脊液屏障。
临床主要使用达卡巴嗪的枸橼酸盐形式,呈白色结晶粉末状,水溶液pH值为1.9~2.3。主要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疗效优于羟基脲,与长春碱、卡莫司汀合用可提高疗效。亦用于肺鳞癌和未分化癌、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对消化道肿瘤效果不佳。
药效学达卡巴嗪结构类似于嘌呤生物合成前体(图1),其生物作用与烷化剂相似,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多种动物实验中的肿瘤有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于G2期,RNA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比DNA更大。
由于口服吸收不完全且变化不定,达卡巴嗪仅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它在肝中经过N-去甲基作用成为单甲基形式,进一步代谢成氨基咪唑羧基酰胺(AIC)和重氮甲烷。活性的碳离子源自重氮甲烷。
达卡巴嗪具有双相血浆动力学特性,半衰期分别为19分钟及5小时。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在6小时内约40%未改变形式排出,尿中主要代谢产物是AIC。
临床应用达卡巴嗪对播散的恶性黑色素瘤疗效优于其他抗癌药物。单剂治疗最为常用,亦可与BCG、转移因子及米尔法兰联合使用进行免疫化学联合治疗。此外,它在肺鳞癌、软组织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肿瘤中也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达卡巴嗪为微黄色结晶或粉末状,熔点205℃(有报道在250-255℃分解)。易溶于酸,微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水。遇热易分解,对酸和光不稳定。
用途达卡巴嗪主要用于抗肿瘤治疗,尤其是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及某些类型的淋巴瘤等,对消化道癌疗效不佳。
生产方法达卡巴嗪的生产以氰乙酸乙酯为原料,通过加成、胺化、重氮化、偶合、还原、甲酰化、环合、中和、重氮化及缩合步骤制得。涉及中间体包括β-亚胺基-β-乙氧基丙酸乙酯盐酸盐、α-脒基乙酰胺盐酸盐、α-脒基-α-苯偶氮基乙酰胺盐酸盐和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