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西林钠是一种半合成β-内酰胺青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心内膜炎、骨髓炎、呼吸道感染及创面感染等。它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含一分子结晶水,微有引湿性,易溶于水。在干燥条件下性质稳定,但在有水存在时稳定性降低。临床应用形式仅限于片剂、胶囊剂和干混悬剂。
用途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分散片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与耐酶的青霉素类抗生素组合而成的复方制剂。阿莫西林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双氯西林则能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增强阿莫西林的抗菌效果。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稀便、恶心、皮肤潮红、皮疹、呕吐及瘙痒等。还可能出现腹部不适和头痛等症状。
生物活性双氯西林钠为窄谱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研究。它能有效对抗产生β-内酰胺酶的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外研究双氯西林在ATCC 25923和E19977中分别表现出EC₅₀值为0.06 mg/L 和0.50 mg/L。在pH 7.4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25 mg/L 和0.5 mg/L。细胞活力试验结果显示,在0-5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双氯西林分别对ATCC 25923和E19977表现出EC₅₀值为0.06 mg/L 和0.50 mg/L。
体内研究在小鼠腹膜炎感染模型中,双氯西林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所有小鼠均存活。给药剂量为125 mg/kg,通过单次静脉注射给药。
化学性质双氯西林钠呈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熔点在222-225℃(分解),易溶于水,溶于甲醇和乙醇,对酸稳定。它具有异臭且味苦。
用途双氯西林钠主要用于治疗金葡菌引起的感染,因其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的生物合成而发挥强大的杀菌作用。
生产方法由邻硝基甲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氯化、还原、重氮化、置换、氯化、肟化、氯化、环合和水解后得到3-(2,6-二氯苯基)-5-甲基-4-异噁唑酰氯,再与6-APA缩合得到双氯西林([3116-76-5]),最后使用异辛酸钠成盐制得双氯西林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