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双[双(3,5-二甲基苯基)磷]丙烷 | 220185-36-4

中文名称
1,3-双[双(3,5-二甲基苯基)磷]丙烷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bis(bis(3,5-dimethylphenyl)phosphino)propane
英文别名
1,3-[bis(3,5-dimethylphenyl)phosphino]propane;1,3-Bis[bis(3,5-dimethylphenyl)phosphino]propane;3-bis(3,5-dimethylphenyl)phosphanylpropyl-bis(3,5-dimethylphenyl)phosphane
1,3-双[双(3,5-二甲基苯基)磷]丙烷化学式
CAS
220185-36-4
化学式
C35H42P2
mdl
——
分子量
524.666
InChiKey
XQPOLASIBOJBPP-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9.1
  • 重原子数:
    37
  • 可旋转键数:
    8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31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3-双[双(3,5-二甲基苯基)磷]丙烷 、 cobalt(II) bromide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C35H42Br2CoP2
    参考文献:
    名称:
    来自 1,3-二烯和醛的 α- 和 β- 官能化酮:1,3-二烯加氢酰化中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的控制
    摘要:
    酮是有机合成中使用最广泛的中间体之一,用廉价原料合成酮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二烯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加氢酰化反应可以轻松进入有用的带有酮的手性基序,并具有适合进一步阐述的附加潜在官能团(烯烃)。三类二烯,2-或4-单取代和2,4-二取代1,3-二烯,经历钴(I)催化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加氢酰化,得到具有高对映体比率(er)的产物。这些反应高度依赖于配体,我们已经确定了每类二烯最有用的配体和反应条件。 2-取代和2,4-二取代二烯主要进行1,2-加成,而4-取代末端二烯可进行高度对映选择性的4,1-或4,3-加氢酰化,具体取决于醛、脂肪醛进行4,1-加成和芳香醛进行4,3-加成。底物包括原料二烯、异戊二烯(1.4 美元/千克)和月桂烯(129 美元/千克)以及几种常见的醛。我们提出了一种氧化二聚机制,涉及似乎由阳离子 Co(I) 中间体引发的 Co(I)/Co(III) 氧化还原循环。使用分离的中性和阳离子
    DOI:
    10.1021/jacs.1c06245
  • 作为产物:
    描述:
    3,5-二甲基溴苯 在 cerium(III) chloride 、 、 sodium hydride 、 magnesium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 paraffin oil 为溶剂, 反应 50.67h, 生成 1,3-双[双(3,5-二甲基苯基)磷]丙烷
    参考文献:
    名称:
    钌催化剂有效二齿二膦配体对羧酸实际加氢反应的研究
    摘要:
    将羧酸(CA)加氢成醇代表了最理想的还原方法之一,该方法可利用丰富的CA作为替代碳和能源。但是,关于金属与配体之间的关系对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的系统研究很少。我们之前展示了一种合理的CA加氢方法,其中CA衍生的阳离子金属羧酸盐[(PP)M(OCOR)] +(M = Ru和Re; P =一个P配位)用作CA自诱导的CA氢化的催化剂原型。本文中,我们报告了有关如何通过修饰分子Ru催化剂的双齿二膦(PP)配体结构来实现更高催化活性的系统试验研究。连接两个P原子以及PP配体的P原子上取代的Ar基的碳链发生剧烈变化,并且从预催化剂Ru(acac)3诱导了活性Ru催化剂被广泛调查。结果,(PP)Ru催化剂的活性和耐用性与其他分子式Ru催化剂体系(包括我们的原始Ru催化剂)相比大大提高了。结果证实了我们改进催化剂性能的方法,这将有利于CA自诱导CA加氢的进一步发展。
    DOI:
    10.1246/bcsj.2021002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ron Phosphine Catalyzed Cross-Coupling of Tetraorganoborates and Related Group 13 Nucleophiles with Alkyl Halides
    作者:Robin B. Bedford、Peter B. Brenner、Emma Carter、Jamie Clifton、Paul M. Cogswell、Nicholas J. Gower、Mairi F. Haddow、Jeremy N. Harvey、Jeffrey A. Kehl、Damien M. Murphy、Emily C. Neeve、Michael L. Neidig、Joshua Nunn、Benjamin E. R. Snyder、Joseph Taylor
    DOI:10.1021/om500518r
    日期:2014.10.27
    Iron phosphine complexes prove to be good precatalysts for the cross-coupling of alkyl, benzyl, and allyl halides with not only aryl triorganoborate salts but also related aluminum-, gallium-, indium-, and thallium-based nucleophiles. Mechanistic studies revealed that while Fe(I) can be accessed on catalytically relevant time scales, lower average oxidation states are not formed fast enough to be relevant
    膦铁络合物被证明是烷基,苄基和烯丙基卤化物与三有机硼酸酯芳基盐以及相关的铝,镓,铟和al基亲核试剂交叉偶联的良好预催化剂。机理研究表明,虽然可以在催化相关的时间范围内访问Fe(I),但形成的较低平均氧化态的速度不足以与催化相关。EPR光谱研究表明,在具有一系列13族亲核试剂的代表性催化反应和相关过程中,存在双(二膦)铁(I)配合物。通过Mössbauer光谱学和单晶X射线结构分析研究了孤立的例子,而通过色散校正的B3LYP DFT计算探测了电子结构。小号= 1 / 2物种与不等价膦施主环境单(二膦)合铁(I)物质的形成是一致的。对模型配合物的DFT分析使我们可以排除T形的Fe(I)结构,因为这被认为是高自旋的。
  • Method for producing 1-menthol
    申请人:——
    公开号:US20020007094A1
    公开(公告)日:2002-01-17
    Provided is a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1-menthol, which comprises hydrogenation of piperitenone with a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 of a specified optically active phosphine to produce pulegone, hydrogenation of the obtained pulegone with a ruthenium-phosphine-amine complex in the presence of base to obtain pulegol, and further hydrogenation of the pulegol with a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t.
    提供一种生产1-薄荷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指定的光学活性膦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对薄荷酮进行氢化反应,以生产薄荷醛,然后在碱的存在下使用钌膦胺配合物对所得的薄荷醛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薄荷醇,最后再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对薄荷醇进行进一步的氢化反应。
  • Utilisation pour le décapage de la couleur artifici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d'une composition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hosphine à titre d'argent réducteur majoritaire
    申请人:L'OREAL
    公开号:EP1598053A1
    公开(公告)日:2005-11-23
    La présente invention a pour objet l'utilisation pour le décapage de la couleur artifici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d'une composition comprenant au moins une phosphine ou l'un de ses sels d'addition avec un acide à titre d'agent réducteur majoritaire, le procédé de décapage de la couleur artifici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mettant en oeuvre cette composition et un dispositif à plusieurs compartiments destiné à la teinture puis au décapage de la couleur artifici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La présente invention fournit un produit de décapage de la couleur artifici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teintes avec une large palette de colorants d'oxydation et / ou de colorants directs, qui n'induit pas d'éclaircissement de la base naturelle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qui soit plus pratique d'utilisation et qui limite la sensibilisation des fibres kératiniques.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一种由至少一种膦或其加成盐组成的、以酸为主要还原剂的组合物来剥离角蛋白纤维上的人造色素,使用这种组合物剥离角蛋白纤维上的人造色素的工艺,以及一种用于染色然后剥离角蛋白纤维上的人造色素的多室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从用多种氧化染料和/或直接染料染色的角蛋白纤维中剥离人工色素的产品,它不会使角蛋白纤维的天然基底变浅,使用起来更实用,并能限制角蛋白纤维的敏化。
  • Radically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s
    申请人:Polynt Composites USA, Inc.
    公开号:US11518834B2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 radically polymerizable resin can be polymerized in the absence of a peroxide initiator and other undesirable components. The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employ a manganese- or iron-containing salt or organic complex and a 1,3-dioxo compound with one or more other components. The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s have better storage stability and reduced gel time-drift.
    由可辐射聚合树脂组成的可聚合组合物可以在没有过氧化物引发剂和其他不良成分的情况下聚合。这种可聚合组合物和方法采用了含锰或铁的盐或有机络合物以及 1,3-二氧代化合物和一种或多种其他成分。可聚合组合物具有更好的储存稳定性,并减少凝胶时间漂移。
  • Method for producing alcohols
    申请人:Takasago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公开号:EP1970360B1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