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H,1H,2H,2H-七氟-3,3-双(三氟甲基)-1-碘己烷 | 115347-68-7

中文名称
1H,1H,2H,2H-七氟-3,3-双(三氟甲基)-1-碘己烷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1,1,2,2,3,3-Heptafluoro-6-iodo-4,4-bis(trifluoromethyl)hexane
英文别名
——
1H,1H,2H,2H-七氟-3,3-双(三氟甲基)-1-碘己烷化学式
CAS
115347-68-7
化学式
C8H4F13I
mdl
MFCD00155808
分子量
474.003
InChiKey
SHTVHUOLQCOSD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84 °C
  • 密度:
    1.892±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7
  • 重原子数:
    22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3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i

SDS

SDS:22d948930b8d42742306603e33e71b84
查看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H,1H,2H,2H-七氟-3,3-双(三氟甲基)-1-碘己烷 作用下, 以 溶剂黄146 为溶剂, 以81%的产率得到1,1,1,2,2,3,3,10,10,11,11,12,12,12-Tetradecafluoro-4,4,9,9-tetrakis(trifluoromethyl)dodecane
    参考文献:
    名称:
    Coupling of ?-(perfluoro-tert-hexyl)-substituted alkyl iodides by the action of zinc
    摘要:
    DOI:
    10.1007/bf00958089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烯1,1,1,2,2,3,3,5,5,5-十氟-4-碘-4-(三氟甲基)戊烷 140.0 ℃ 、1.5 MPa 条件下, 反应 2.0h, 以98%的产率得到1H,1H,2H,2H-七氟-3,3-双(三氟甲基)-1-碘己烷
    参考文献:
    名称:
    全氟-2-碘-2-甲基-烷烃的合成与化学
    摘要:
    两种新型全氟叔烷基碘化物CF 3(CF 2)C(CF 3)2我已经从获得F-烯烃CF 3(CF 2)Ñ CFC(CF 3)2(n = 0和1)正式加入氟化碘;这些都需要对已知程序进行实质性更改。F-叔烷基碘化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具反应性的烷基卤化物,并且它们也具有很高的毒性。研究了以下类型的反应:(a)阴离子对碘的亲核攻击,导致F-烯烃,(b)消除由金属或金属络合物引起的氟化碘,(c)热解,以非常选择性地产生F-异丁烯和正全氟烷基碘,(d)光解,和(e)热诱导插入到碳-碘键中。还报道了有关碘化物和某些其他氟化合物的吸入毒性的筛选结果。
    DOI:
    10.1016/s0022-1139(00)82019-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Nucleophilic catalysis of the addition of tertiary perfluoroalkyl bromides to alkenes and alkynes
    作者:I. N. Rozhkov、S. M. Igumnov、S. I. Pletnev、I. V. Chaplina
    DOI:10.1007/bf00960371
    日期:1990.4
  • Polar addition of perfluoro-tert-hexyl iodide to alkenes and alkynes
    作者:S. I. Pletnev、S. M. Igumnov、I. N. Rozhkov、G. D. Rempel'、V. I. Ponomarev、L. E. Deev、V. S. Shaidurov
    DOI:10.1007/bf00957786
    日期:1989.9
  • PLETNEV, S. I.;IGUMNOV, S. M.;ROZHKOV, I. N., IZV. AN CCCP. CEP. XIM.,(1989) N, S. 748-749
    作者:PLETNEV, S. I.、IGUMNOV, S. M.、ROZHKOV, I. N.
    DOI:——
    日期:——
  • PLETNEV, S. I.;IGUMNOV, S. M.;ROZHKOV, I. N.;REMPEL, G. D.;PONOMAREV, V. +, IZV. AN CCCP. CEP. XIM.,(1989) N, S. 2057-2061
    作者:PLETNEV, S. I.、IGUMNOV, S. M.、ROZHKOV, I. N.、REMPEL, G. D.、PONOMAREV, V. +
    DOI:——
    日期:——
  • ROZHKOV, I. N.;IGUMNOV, S. M.;PLETNEV, S. I.;CHAPLINA, I. V., IZV. AN CCCP. CEP. XIM.,(1990) N, S. 248
    作者:ROZHKOV, I. N.、IGUMNOV, S. M.、PLETNEV, S. I.、CHAPLINA, I. V.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