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
主要在肝脏进行,主要代谢物是6-甲基灰黄霉素及其葡萄糖醛酸苷结合物。
来源:DrugBank
代谢
灰黄霉素主要代谢为6-甲基灰黄霉素及其葡萄糖苷酸。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据报道,6-去甲基灰黄霉素是人类尿液中的主要代谢物...在人体内,先前报道的4-去甲基灰黄霉素未被发现。已鉴定出灰黄酸(7-氯-4,6-二甲氧基-6'-甲基灰三酚-2',3,4'-三酮)。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代谢
主要在肝脏代谢,主要代谢物为6-甲基灰黄霉素及其葡萄糖醛酸苷结合物。
半衰期:9-21小时。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灰黄霉素是抑菌的,然而它如何抑制皮肤癣菌的生长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据认为,它能抑制真菌细胞的 mitosis 和核酸合成。它还通过与 alpha 和 beta 微管蛋白结合,与纺锤体和细胞质微管结合并干扰其功能。它与人类细胞中的角蛋白结合,一旦到达真菌作用部位,它就会与真菌微管结合,从而改变真菌的 mitosis 过程。
来源:Toxin and Toxin Target Database (T3DB)
毒理性
灰黄霉素治疗的患者中,多达5%的患者会出现轻至中度的血清转氨酶水平短暂升高,但这些异常通常无症状,即使在继续用药的情况下也会解决。临床上明显的肝毒性很少见,仅有个别案例报告发表。肝脏损伤通常是胆汁淤积性的,通常在治疗的前几个月内出现。过敏反应的迹象,如发热、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很罕见,但灰黄霉素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至少有一例伴随血清转氨酶升高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综合征)在使用灰黄霉素时有过报道。已发表的灰黄霉素引起的肝损伤案例都是自限性的,恢复需要1到3个月。灰黄霉素可以增加肝内原卟啉的水平,并诱导处于缓解期的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患者发生急性卟啉病发作。
来源:LiverTox
毒理性
化合物:灰黄霉素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DILI 注解:最令人关注的药物性肝损伤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毒理性
严重程度等级:8
来源: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Rank (DILIrank) Dataset
吸收、分配和排泄
从胃肠道吸收不良,口服剂量的吸收率在25%到70%之间。与高脂肪餐同服或在餐后服用,吸收显著增加。
来源:DrugBank
吸收、分配和排泄
在大鼠口服100毫克/千克体重(36)CL-灰黄霉素的剂量后,24小时内尿液中发现了10%的活性,在24-48小时内发现了4%。在另一项研究中,24小时内只有0.14%的类似口服剂量在大鼠尿液中被发现,而16%在粪便中回收。静脉注射灰黄霉素后,灰黄霉素在组织中均匀分布,尽管在皮肤和肺中发现了更高的水平。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微型尺寸 - 可变,占口服剂量的25%至70%。超微型尺寸 - 几乎完全吸收。与高脂肪餐同服或在餐后服用,吸收显著增加。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灰黄霉素在不同的浓度下沉积在皮肤、头发和指甲的角质层中。在给药后几小时内,可以在皮肤的角质层中检测到它。口服剂量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分布在体液和组织中。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
吸收、分配和排泄
消除:肾脏。少于1%的剂量以未改变的药物形式在尿液中排出。大约36%的灰黄霉素以未改变的形式在粪便中排出。
来源:Hazardous Substances Data Bank (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