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thyl 2,4-di-O-benzyl-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 | 289057-1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thyl 2,4-di-O-benzyl-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
英文别名
ethyl 2,4-di-O-benzyl-3-O-ter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
ethyl 2,4-di-O-benzyl-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化学式
CAS
289057-10-9
化学式
C28H42O5SSi
mdl
——
分子量
518.79
InChiKey
PRPVOHUGLZSULL-IONQDRQ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02
  • 重原子数:
    35.0
  • 可旋转键数:
    11.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7
  • 拓扑面积:
    57.15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6.0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thyl 2,4-di-O-benzyl-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N-碘代丁二酰亚胺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三氟甲磺酸碘苯二乙酸四丁基氟化铵碳酸氢钠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37.33h, 生成 methyl 6-O-(benzyl 3-O-benzoyl-2,4-di-O-benzyl-α-D-mannopyranosyluronate)-2,3,4-tri-O-benzyl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通用的方法,用于合成含有甘露糖醛酸残基的聚糖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用于从具有3- O-吡啶甲基的甘露糖醛酸供体高效合成β-糖苷。糖基化的立体控制是通过H键介导的糖苷配基传递(HAD)实现的。该方法用于合成通过β-(1→3)-甘露糖醛酸键连接的四糖。我们还研究了3,6-内酯化的糖基供体,该供体在糖基化反应中提供了中等至高的β-甘露糖立体选择性。还报道了一种用配备有3- O-苯甲酰基的甘露糖醛酸供体实现完全α-甘露糖立体选择性的方法。
    DOI:
    10.1039/d1ob00188d
  • 作为产物:
    描述:
    ethyl 2-O-benzyl-4,6-benzylidene-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硼烷四氢呋喃络合物 、 copper(II) bis(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95%的产率得到ethyl 2,4-di-O-benzyl-3-O-t-butyldimethylsilyl-1-thio-α-D-mannopyranoside
    参考文献:
    名称:
    一种通用的方法,用于合成含有甘露糖醛酸残基的聚糖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用于从具有3- O-吡啶甲基的甘露糖醛酸供体高效合成β-糖苷。糖基化的立体控制是通过H键介导的糖苷配基传递(HAD)实现的。该方法用于合成通过β-(1→3)-甘露糖醛酸键连接的四糖。我们还研究了3,6-内酯化的糖基供体,该供体在糖基化反应中提供了中等至高的β-甘露糖立体选择性。还报道了一种用配备有3- O-苯甲酰基的甘露糖醛酸供体实现完全α-甘露糖立体选择性的方法。
    DOI:
    10.1039/d1ob00188d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sis of an Inositol Phosphoglycan Fragment found in Leishmania Parasites
    作者:Katinka Ruda、Jan Lindberg、Per J Garegg、Stefan Oscarson、Peter Konradsson
    DOI:10.1016/s0040-4020(00)00239-8
    日期:2000.6
    with 2,3,4,6-tetra-O-benzyl-α-d-glucopyranos-1-yl H-phosphonate to form the protected target molecule 12. Deprotection of 12 by acidic deacetalisation/desilylation and subsequent catalytic hydrogenolysis resulted in cleavage of the anomeric phosphodiester to produce 1. Debenzylation with sodium in liquid ammonia followed by acidic deacetalisation/desilylation gave the target compound 2a.
    的合成1和图2a是使用块合成策略描述。化合物4被用作两个甘露糖生物的前体,这两个甘露糖生物耦合在一起,形成了双甘露糖苷结构单元。代糖苷7与8偶联生成肌醇磷酸聚糖9a,将其选择性脱保护并与2,3,4,6-四-O-苄基-α-d-葡萄糖-1-基H-膦酸酯反应形成受保护的靶分子12。通过酸性脱缩醛/去甲硅烷基化作用对12进行脱保护并随后进行催化氢解反应,导致端基异构磷酸二酯裂解生成1。在液体中用脱苄基,然后进行酸性脱缩醛/去甲硅烷基化,得到目标化合物2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