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
硫酸博来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也是一种鳞状细胞癌(SCC)抗癌剂,在UT-SCC-19A细胞中的IC50值为4 nM。
体外研究
-
耐药性:UT-SCC-12A和 UT-SCC-12B均对硫酸博来霉素表现出抗药性,其IC50分别为14.2 nM 和13 nM。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肺泡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从0.01 μg/mL到1 μg/mL)的硫酸博来霉素共培养18小时后,比单独培养时能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分泌量。即使移除博来霉素并用不含其的新鲜培养基替换之后,这种效应仍然持续存在。
-
抑制剂作用:环己酰亚胺、5-脂氧合酶抑制剂NDGA(去甲二氢愈创木酸)和BW755c可以抑制由硫酸博来霉素刺激的巨噬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这些结果表明,不仅需要蛋白质合成,也需要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5-脂氧合酶途径的活性。
-
凋亡作用:在NTera-2细胞中,400 μg/mL的硫酸博来霉素处理24小时后,会降低细胞活力并增加caspase-3、-8和-9的活性。同时还会提高BAx水平及细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含量,并减少Bcl-2的表达。
-
染色体断裂作用:对不稳定性畸变,硫酸博来霉素处理后的ADIPO-P2细胞在10天内会表现出染色体断裂的现象。
体内研究
- 在NOX-/-小鼠的肺泡灌洗液(BALf)中,在第7天CD45+细胞数量是野生型(WT)的1.7倍,其中57%为巨噬细胞;到了第21天,WT中的CD45+细胞减少至67%,而NOX-/-小鼠则下降到83%。
化学性质
硫酸博来霉素由多个结构相似的组分组成,是一种弱碱性物质。它易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丙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及乙醚。在含有铜离子时呈蓝绿色,去除铜离子后则为白色粉末。
用途
硫酸博来霉素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物,对鳞癌(包括头颈部、皮肤、食道、肺、宫颈、阴茎和甲状腺等)、恶性淋巴瘤等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也能对脑瘤、恶性黑色素瘤及纤维肉瘤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用途
建议使用浓度范围为10-100微克/毫升作为选择剂。用于植物细胞转化时,推荐使用此浓度。它还可用来诱导肺纤维化上皮细胞的凋亡。
生产方法
硫酸博来霉素是从放线菌(Str. Verticillus)中提取的,我国从72号分离出同种抗生素。其生产过程为三级发酵,培养基成分包括淀粉、葡萄糖、黄豆饼粉、酵母粉、玉米浆、氯化钠、硫酸锌和硫酸铜等。发酵过程中每8小时补加一次葡萄糖母液,并控制发酵液的残糖量在1%左右。待pH回升后开始补充玉米浆,每次添加0.5%。博来霉素发酵期间不会产生泡沫,因此无需加入消沫油。提炼过程利用博来霉素在水溶液中解离成阳离子的特性,通过弱酸性丙烯酸系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提纯。最后,在甲醇溶液中以苯肼硫羰偶氮苯为螯合剂或使用硫化氢去除铜离子,反复用丙酮沉淀精制后过滤,并在真空条件下干燥得到成品。
类别
-
毒性:有毒物质
-
毒性分级:高毒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大鼠:LD50: 240 毫克/公斤
- 腹腔注射小鼠:LD50: 210 毫克/公斤
-
可燃性危险特性:热分解排出有毒硫氧化物烟雾
-
储运特性:库房需通风且低温干燥
-
灭火剂:水、干粉、干砂、二氧化碳及泡沫灭火剂(如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