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R)-1-(trimethylsilyl)hept-1-yn-4-ol | 627078-32-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R)-1-(trimethylsilyl)hept-1-yn-4-ol
英文别名
(4R)-1-trimethylsilylhept-1-yn-4-ol
(R)-1-(trimethylsilyl)hept-1-yn-4-ol化学式
CAS
627078-32-4
化学式
C10H20OSi
mdl
——
分子量
184.354
InChiKey
RGUHXDPQYQUITL-SNVBAGLB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沸点:
    219.2±23.0 °C(Predicted)
  • 密度:
    0.875±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2
  • 重原子数:
    12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8
  • 拓扑面积:
    20.2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1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17R,5Z,8Z,11Z,14Z)-17-hydroxyeicosa-5,8,11,14-四烯酸类似物及其氚化衍生物的聚合合成
    摘要:
    摘要 17(R)-OH-AA 和 14,15-dehydro-17(R)-OH-AA 由常见的四乙炔前体合成,并通过相应的对甲苯磺酸盐以中等收率获得它们的叠氮化物衍生物。由于叠氮基在 Lindlar 催化剂在苯中的氚化过程中保持稳定,因此 14,15-dehydro-17(S)-N3-AA 和 14,15-dehydro-17(R)-OH-AA 在放射性标记的 17(S)-N3-AA 和 17(R)-OH-AA 的合成。相反,在甲醇中还原叠氮化物得到 17(S)-NH2-AA,产率为 95%。
    DOI:
    10.1016/j.tet.2003.08.043
  • 作为产物:
    描述:
    (S)-1-chloro-2-hydroxy-5-trimethylsilyl-4-pentyne六甲基磷酰三胺 、 sodium iod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丙酮 为溶剂, 反应 80.25h, 生成 (R)-1-(trimethylsilyl)hept-1-yn-4-ol
    参考文献:
    名称:
    (17R,5Z,8Z,11Z,14Z)-17-hydroxyeicosa-5,8,11,14-四烯酸类似物及其氚化衍生物的聚合合成
    摘要:
    摘要 17(R)-OH-AA 和 14,15-dehydro-17(R)-OH-AA 由常见的四乙炔前体合成,并通过相应的对甲苯磺酸盐以中等收率获得它们的叠氮化物衍生物。由于叠氮基在 Lindlar 催化剂在苯中的氚化过程中保持稳定,因此 14,15-dehydro-17(S)-N3-AA 和 14,15-dehydro-17(R)-OH-AA 在放射性标记的 17(S)-N3-AA 和 17(R)-OH-AA 的合成。相反,在甲醇中还原叠氮化物得到 17(S)-NH2-AA,产率为 95%。
    DOI:
    10.1016/j.tet.2003.08.04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Rimocidin Synthetic Studies: Construction of the C(1−27) Aglycone Skeleton
    作者:Amos B. Smith、Megan A. Foley、Shuzhi Dong、Alia Orbin
    DOI:10.1021/jo900765p
    日期:2009.8.21
    Assembly of the C(1−27) macrocyclic skeleton of rimocidinolide, the aglycone of (+)-rimocidin (1), has been achieved in convergent fashion. Key features of the synthetic strategy entail application of multicomponent Type I Anion Relay Chemistry (ARC),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N2/SN2′ reaction manifolds of vinyl epoxides, both employing 2-substituted 1,3-dithianes to construct the C(1−19) carbon backbone
    雷莫西丁内酯((+)-雷莫西丁 ( 1 ) 的糖苷配基)的 C(1−27) 大环骨架的组装已以收敛方式实现。该合成策略的主要特点是应用多组分 I 型阴离子中继化学 (ARC),结合乙烯基环氧化物的S N 2/S N 2' 反应流形,两者均采用 2-取代 1,3-二噻烷来构建C(1−19) 碳主链。具有全反式三烯的 C(20−27) 硼酸乙烯基酯与先进的 C(1−19) 乙烯基化物的 Yamaguchi 结合,然后通过 Suzuki−Miyaura 交叉偶联进行大环化,完成了 C(1− 27)利莫西内酯骨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