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 9005-27-0

中文名称
羟乙基淀粉
中文别名
羟乙基淀粉);羟乙基淀粉醚
英文名称
(2S,3R,4S,5S,6R)-6-(hydroxymethyl)oxane-2,3,4,5-tetrol;2-[[(2R,3R,4S,5R,6S)-3,4,5,6-tetrakis(2-hydroxyethoxy)oxan-2-yl]methoxy]ethanol
英文别名
——
羟乙基淀粉化学式
CAS
9005-27-0
化学式
C22H44O17
mdl
——
分子量
580.6
InChiKey
DNZMDASEFMLYBU-RNBXVSKK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24oC (dec.)
  • 溶解度:
    易溶于水和二甲基亚砜,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羟乙基淀粉在含水量达到约12%至15%之前是吸湿性的。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36
  • 重原子数:
    39
  • 可旋转键数:
    17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267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17

安全信息

  • WGK Germany:
    2

制备方法与用途

概述

自20世纪30年代明胶胶体代血浆问世以来,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人工合成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战中又出现了微生物合成的右旋醣酐(Dextran),7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出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Starch,HES)。我国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研究所分别于1958年和1967年成功研究了右旋醣酐和羟乙基淀粉,并迅速实现了产业化,这对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和休克患者发挥了重大作用,挽救了无数生命。在临床上,羟乙基淀粉常用做容量治疗,静脉给药后可迅速增加血容量,常用于救治因大出血、烧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休克或出血症。

理化性质

羟乙基淀粉又名706代血浆,为黄色或淡黄色透明液体,分子量在2.5~4.5万之间。具有增加并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血浆容量以及维持血压等作用。由水解淀粉与环氧乙烷、氢氧化钠进行羟乙基化反应制得。主要用于出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病人的急救,不受血型限制。

稳定性

本品为澄明溶液,颜色在浅黄色至琥珀色之间。室温下保存时需避免冷冻和过热。长时间处于40℃高温环境中会变成混浊的深褐色溶液或形成晶体沉淀物,不能再使用。

药理作用及应用

羟乙基淀粉分子量约为2.5万~4.5万,与低分子右旋糖酐相近,具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液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循环血量不足或休克,如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也可用于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和心肌梗死。最大剂量为33mL/(kg•d),最大输液速度为20mL/(kg•h)。治疗的时间和剂量取决于低血容量的时间和程度。

不良反应

偶见荨麻疹、瘙痒、出血等。所含少量大分子羟乙基淀粉可致红细胞聚集,引起微循环障碍,因此在两个疗程之间应停药1周,以免大分子羟乙基淀粉在体内蓄积。大剂量输注后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活性,引起凝血障碍。个别病例可发生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

(1) 在治疗早期应监测血清肌酐水平。 (2) 代偿期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值为1.2~2.0mg/dl或106~177 μmol/L)时,应每日监测液体平衡。 (3) 应监测液体平衡1~2次,并确保补充足够的液体(每日2~3 L)。 (4) 使用羟乙基淀粉后,血清淀粉酶浓度可能会升高(干扰胰腺炎的诊断),应定期检查血清电解质水平及液体出入量平衡。 (5) 必须与其他药物混合时,首先应确保它们相容,并保证100%无菌和完全混匀。

化学性质

白色至浅黄色粉状固体,无毒、无味。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具有乳化、分散、悬浮、粘合等性能,可用作浆料的助滤、助留剂。还能降低废水的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等。

用途

血容量扩充剂,用于各种手术、外伤的失血以及中毒性休克等的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