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于20世纪60年代合成并逐渐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内源性阿片肽尤其是β-内啡肽在多种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能有效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中毒、肝性脑病、脑卒中、颅脑和脊髓损伤、休克、新生儿窒息、心肺复苏、眩晕症、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的解毒及其依赖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麻醉后的催醒等。随着对其药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纳洛酮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
纳洛酮(Naloxone)又名丙烯吗啡,是一种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其化学结构类似于吗啡,是特异性的吗啡受体拮抗剂,对阿片样物质及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具有特异性拮抗作用。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在内源性阿片受体类似物中活性最强,并在痛觉感知、镇痛、垂体激素分泌、心血管活性及呼吸调节等方面发挥作用。在脑梗死、休克、脑缺氧及应激情况下,脑内β-内啡肽释放增加。纳洛酮通过对内啡肽的拮抗作用而发挥兴奋中枢神经、促进呼吸和抑制中枢迷走神经的作用,从而使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血压上升。
药理作用纳洛酮是一种纯粹的阿片受体拮抗药,自身并无内在活性,但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特别是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盐酸纳洛酮起效迅速,具有强大的拮抗作用,并可逆转阿片激动剂的所有作用(包括镇痛),还具有与阿片受体无关的复苏作用。它可以快速逆转阿片类镇痛药引起的呼吸抑制,引发高度兴奋,增强心血管功能。此外,纳洛酮还具有抗休克作用,不会产生吗啡的依赖性、戒断症状及呼吸抑制。
药代动力学静注后1~2分钟即可达到最大效应,持续约45分钟;肌注后5~10分钟产生最大效应,持续2.5~3小时。纳洛酮吸收迅速,易通过血脑屏障,代谢快,人血浆半衰期为60~90分钟,主要在肝脏内进行生物转化。
适应症纳洛酮适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中毒;用于诊断阿片类药物成瘾;应用于吗啡类复合麻醉药术后,解除呼吸抑制、催醒及急性酒精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