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瑞林(Protirelin),原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是下丘脑释放的一种三肽激素。20世纪60年代末期,首次从绵羊和猪的下丘脑组织中提纯并人工合成。TRH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某些外周器官,除具有内分泌作用外,还起着内源性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可产生广泛的中枢及外周效应。它有一定的拮抗内源性阿片受体的作用,但不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1981年首先报道普罗瑞林有抗休克作用。
药理实验证明,普罗瑞林没有纳洛酮全面拮抗吗啡类药物的镇痛、成瘾、制动、呼吸抑制及致死作用。离体豚鼠回肠实验表明,普罗瑞林与纳洛酮不同,不拮抗DHE(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豚鼠回肠收缩反应,浓度-反应曲线轻度左移,因此普罗瑞林对介导镇痛的μ-阿片受体无拮抗作用。所以普罗瑞林用于战创伤休克较纳洛酮为优。血压轻度上升,同时呼吸加深加快,胃肠蠕动增加,但心率影响不大。罗瑞林不拮抗吗啡类的镇痛作用,对正常动物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用途普罗瑞林除治疗休克外,还具有其他用途:在内分泌科方面,用于治疗下丘脑性甲状腺机能低下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在精神科方面,用于治疗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在神经科方面,用于治疗脑和脊髓损伤、各种原因昏迷、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脊髓小脑退化、老年性痴呆、癫痫等。此外,在诊断方面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因此普罗瑞林是一个有较好开发价值并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扩大应用范围的药物。
药代动力学普罗瑞林属二室开放模型,静注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以垂体和肾脏浓度最高,大部分在血中降解,主要由肾脏排泄。
发展前景普罗瑞林为体内一种三肽激素,化学结构相对简单,已人工合成,冻干粉常温下可保存一年,4℃保存可达数年,价格适中。药理剂量的普罗瑞林有明确的抗休克作用,对多种循环休克如失血性、感染性、创伤性、脊髓性休克都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文献报道它对抗过敏性休克、血小板激活因子及白三烯引起的低血压也有抗休克作用,并且在诸多方面优于常用的抗休克药物,如与缩血管药物比较升压较为缓和、不依赖充分容量恢复;与扩血管药物相比,在不输液的条件下仍有相当好的疗效。与纳洛酮相比,普罗瑞林不拮抗μ-阿片受体,不影响吗啡类的使用,对创伤性休克特别有效。因此,普罗瑞林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普罗瑞林为类白色干燥冻干粉末,有吸湿性。比旋光度[α]^25_D = -65.5° (1%,水)。溶于水。
用途普罗瑞林具有激发垂体前叶分泌促甲状腺素的作用,并引起催乳素的释放,用于生化研究和临床诊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机能障碍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