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Cycloheptenyl-ethyl-keton | 42827-59-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Cycloheptenyl-ethyl-keton
英文别名
1-Propionylcyclohepten;1-(Cyclohepten-1-yl)propan-1-one
Cycloheptenyl-ethyl-keton化学式
CAS
42827-59-8
化学式
C10H16O
mdl
——
分子量
152.236
InChiKey
MBWQQJZYVMJXP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9
  • 重原子数:
    11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7
  • 拓扑面积:
    17.1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1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Cycloheptenyl-ethyl-keton甲基三苯基溴化膦正丁基锂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生成 1-(1-ethylvinyl)cycloheptene
    参考文献:
    名称:
    四取代的环丙烯的热解和光敏加氧。
    摘要:
    通过各种合成路线制备双环环丙烯14a,14b和26。聚合物玫瑰孟加拉(p-RB)CDCl(3)中的双环辛烯14a,b的光敏氧合作用缓慢(8小时中可变的O(2)吸收约0.35-0.75当量),并伴有敏化剂漂白作用。14a和14b的复杂产物混合物的制备型气相色谱法同时生成二烯(Z-和E-29、30和31)和烯酮(E-和Z-12、32、34)。相比之下,双环壬烯26在CDCl(3)中的p-RB光敏氧化进行得更快一些(O(2)在2.5小时内吸收约1当量),仅在GC分离时产生烯酮(20,42-45)。在14的情况下观察到的二烯产物是由剩余的未反应的环丙烯热解而产生的,而烯酮是氧化产物。自由基抑制剂可减缓氧合作用,但(1)O(2)淬灭剂则不会减慢;这些环丙烯与三苯基膦恶臭化物(一种化学(1)O(2)来源)反应时,也未观察到任何氧化产物。数据表明涉及光敏剂引发的自由基自氧化过程。对于双环辛烯(14)和双
    DOI:
    10.1021/jo991803b
  • 作为产物:
    描述:
    1,2-环氧基环庚烷sodium 2,2,2-trifluoroacetate 、 sod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六甲基磷酰三胺二氯甲烷三氟乙酸 为溶剂, 反应 120.0h, 生成 Cycloheptenyl-ethyl-keton
    参考文献:
    名称:
    Hanack, Michael; Schuhmacher, Werner; Kunzmann, Erich, Chemische Berichte, 1982, vol. 115, # 4, p. 1467 - 1487
    摘要:
    DOI: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synthesis of .alpha.,.beta.-unsaturated ketones from .alpha.,.beta.-unsaturated nitriles
    作者:Randall R. Wroble、David S. Watt
    DOI:10.1021/jo00879a037
    日期:1976.8
  • Herstellung von anellierten Cyclobutanonen durch Solvolyse von<i>trans</i>-2-(1-Alkynyl)-cycloalkyl-4-dimethylaminobenzolsulfonaten (Damsylaten)
    作者:W. Schumacher、M. Hanack
    DOI:10.1055/s-1981-29505
    日期:——
  • New synthetic reactions. IX. Facile synthesis of oxaspiropentanes, versatile synthetic intermediates
    作者:Barry M. Trost、Mitchell J. Bogdanowicz
    DOI:10.1021/ja00797a036
    日期:1973.8
  • SCHUMACHER W.; HANACK M., SYNTHESIS(BRD), 1981, NO 6, 490-492
    作者:SCHUMACHER W.、 HANACK M.
    DOI:——
    日期:——
  • FREERKSEN, R. W.;SELIKSON, S. J.;WROBLE, R. R.;KYLER, K. S.;WATT, D. S., J. ORG. CHEM., 1983, 48, N 22, 4087-4096
    作者:FREERKSEN, R. W.、SELIKSON, S. J.、WROBLE, R. R.、KYLER, K. S.、WATT, D. S.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