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 1440779-22-5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英文别名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化学式
CAS
1440779-22-5
化学式
C16H9ClF3N
mdl
——
分子量
307.702
InChiKey
MVQCQIMJOATBLG-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4
  • 重原子数:
    21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6
  • 拓扑面积:
    12.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3,5-二乙酰基-1,4-二氢-2,6-二甲基吡啶 、 (S)-3,3'-bis(2,4,6-tri-iso-propylphenyl)-1,1'-binaphthyl-2,2'-diyl hydrogenphosph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以96%的产率得到(-)-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1,2,3,4-tetrahydro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3-(三氟甲基)喹啉的不对称转移加氢
    摘要:
    摘要 成功开发出手性磷酸催化的3-(三氟甲基)喹啉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ee最高可达98%。该新方法提供了直接且容易地获得含有立体异构三氟甲基的手性2,3-二取代的1,2,3,4-四氢喹啉衍生物的方法。 成功开发出手性磷酸催化的3-(三氟甲基)喹啉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ee最高可达98%。该新方法提供了直接且容易地获得含有立体异构三氟甲基的手性2,3-二取代的1,2,3,4-四氢喹啉衍生物的方法。
    DOI:
    10.1055/s-0033-1338661
  • 作为产物:
    描述:
    N-Boc-2-碘苯胺2,2'-联吡啶 、 copper (II)-fluoride 、 copper(I) 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 benzene 、 bis[1,2-bis(diphenylphosphino)ethane]palladium(0) 、 三氯苯 作用下, 以 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0h, 生成 2-(4-chlorophen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Synthesis of 2-Ar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s Using (E)-Trimethyl(3,3,3-trifluoroprop-1-enyl)silane
    摘要:
    The Hiyama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E)-trimethyl (3,3,3-trifluoroprop-1-enyl)silane (1) with 2-iodoaniline (2) proceeded without any protection of the amino group. The coordination of copper(II) fluoride to 2,2'-bipyridyl provided the fluoride source required to trigger this reaction, affording (E)-2-(3,3,3-trifluoroprop-1-enyl)aniline (3). In the presence of a stoichiometric amount of [Cu(OTf)](2)center dot C6H6, the treatment of 3 with an aryl aldehyde at 200 degrees C provided the 2-aryl-3-trifluoromethylquinoline (4) via the oxidative cyclization of an in situ-generated imine substructure.
    DOI:
    10.1021/jo400859s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