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利扎曲坦及其口崩片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该药物由美国默克公司研发,于1998年6月在美国首次上市。国外市场上有普通片剂和口腔崩解片两种剂型。自曲坦类药物问世以来,因其显著的疗效及较低的副作用,已成为一线偏头痛治疗药物。
药代动力学 口服给药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苯甲酸利扎曲坦5~60mg后,血药峰浓度(Cmax)为7.8~90.8μg/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17.4~394.5μg·h/L。单次口服2.5~60mg后的平均达峰时间(Tmax)为0.7~2.1小时,显著小于舒马曲坦100mg的Tmax(1.3 vs 2.5小时)。苯甲酸利扎曲坦的消除半衰期约为2~2.5小时。该药物主要通过单胺氧化酶A进行代谢;最主要的代谢产物为吲哚-3-乙酸,其对5-HT1B/1D受体无活性,但次要代谢产物N-单去甲基苯甲酸利扎曲坦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
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表明,苯甲酸利扎曲坦(5和10mg)给药患者出现虚弱/疲劳、恶心以及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舒马曲坦(50和100mg)。口服苯甲酸利扎曲坦5mg的口干发生率高于舒马曲坦50mg,而眩晕事件则更多见于服用5或10mg苯甲酸利扎曲坦的患者。总体而言,这两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均低于10%。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服用苯甲酸利扎曲坦(5和10mg)患者的胸痛发生率为1%~3%,而舒马曲坦(25、50或100mg)的胸痛发生率为3%~6%。
制备一种苯甲酸利扎曲坦的制备方法如下:
苯甲酸利扎曲坦是一种曲坦类药物,通过激动5-HT1B/1D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神经肽的释放。该药物在外周及中枢同时起效,并作用于脑干的三叉神经核,缓解偏头痛发作。国外临床应用证实其对治疗各类偏头痛均有效,疗效比舒马曲坦更显著且副作用较少。它具有起效快、疗效高、服用便捷、复发率低和副作用小等优点,还能缓解畏光、惧声及恶心等伴随症状。
用途: 适用于偏头痛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