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吡菌胺简介
氟吡菌胺是由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率先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目前广泛用于蔬菜、果树等作物。它主要用于防治由卵菌门真菌引起的霜霉病、疫病、晚疫病和猝倒病等多种重要病害。
2005年,拜耳在中国首次临时登记了97%氟吡菌胺原药和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银发利】。这两种产品均已被正式登记,证号分别为PD20090011和PD20090012。
理化性质纯品特性
氟吡菌胺纯品为无色或浅棕色固体。其熔点为150.2℃。在25℃时,它的蒸气压为1.12×10^-4 mPa;分配系数Kow-lgP=2.36(25℃);Henry常数为166×10^-7 Pam/mol。水中溶解度在25℃时为225 mg/L。它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稳定。
原药在40℃放置6个月仍较稳定,在60℃放置1个月几乎无分解,但在太阳光下迅速分解。在pH为3~11的水中(100mg/L溶液、黑暗环境)较为稳定,14天后分解率低于2%。在加热条件下,原药于碳酸钠中易分解,在其他填料中较稳定。
作用机理杀菌机制
氟吡菌胺主要通过影响类血影蛋白(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间的特异性蛋白质)来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具有良好的内吸传导性。它能从叶片上表面向下渗透,并从叶基向叶尖方向传导。对幼芽处理后可保护叶片不受病原菌侵染。
此外,氟吡菌胺还可从根部沿植株木质部向整株作物分布,但不能沿韧皮部传导。这一独特的作用机理使得该药剂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并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
用途应用范围
氟吡菌胺主要用于水稻等作物,对担子菌纲中的大多数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活性,特别是针对丝核菌属和伏革菌属引起的植物病害。它对于由这些病原体导致的病害如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白绢病具有特效。
此外,氟吡菌胺还可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及谷类作物由壳针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目前也被用作测定葡萄酒中6种吡唑类杀菌剂的分析研究对象。
合成方法生产工艺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拜耳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酰胺类杀菌剂,进一步优化后还产生了氟吡菌酰胺(fluopyram)。两者均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作为起始原料。
毒性毒性评估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大鼠急性经口、经皮LD50 > 5000 mg/kg;兔皮肤无刺激,眼睛轻度刺激;豚鼠无致敏性;未见潜在致畸性和致癌作用。
对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
综上所述,氟吡菌胺对蜜蜂、鸟类和水藻的急性毒性均为低毒或中度,对大型溞为中毒,但对鱼类高毒。目前关于其对水生生物繁殖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尚无报道。
商品名称商品信息
氟吡菌胺在水表面基本不挥发,在土壤中属于中等移动性,对鸟类、藻类、蜜蜂、蚯蚓等均为低毒。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S)-5-chloro-N-(1,3-dihydro-1,1,3-trimethylisobenzofuran-4-yl)-1,3-dimethylpyrazole-4-carboxamide | 123573-12-6 | C17H20ClN3O2 | 333.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