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α-D-glucopyranose 1,2-(pent-4-enyl orthobenzoate) | 479623-59-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α-D-glucopyranose 1,2-(pent-4-enyl orthobenzoate)
英文别名
——
α-D-glucopyranose 1,2-(pent-4-enyl orthobenzoate)化学式
CAS
479623-59-1
化学式
C18H24O7
mdl
——
分子量
352.384
InChiKey
KLINMOYEPMVLRH-LQLPOTPV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63
  • 重原子数:
    25.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6
  • 拓扑面积:
    97.61
  • 氢给体数:
    3.0
  • 氢受体数:
    7.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比较正戊烯基原酸酯和正戊烯基糖苷作为替代的糖基供体
    摘要:
    众所周知,环状1,2-糖基原酸酯经历了容易的酸催化重排成2- O-酰基糖苷,其中烷氧基以高度立体可控的过程从原酸酯转移到异头中心。相关的正戊烯基衍生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原酸酯(NPOE)或它的重排产物(NPG AC)都可以作为糖基供体,并且从机械方面的考虑来看,两者都应该(或可能!)产生相同的产物。 )是由反式原酸酯化,糖苷化,糖基酯化等产生的。实验表明,通过精心选择供体,NPOE或相关的NPG AC,可以优化从给定反应获得的产物,并特别注意反应条件,亲电子启动子,糖基受体的“大小”和实验方案。
    DOI:
    10.1016/s0040-4020(02)00671-3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比较正戊烯基原酸酯和正戊烯基糖苷作为替代的糖基供体
    摘要:
    众所周知,环状1,2-糖基原酸酯经历了容易的酸催化重排成2- O-酰基糖苷,其中烷氧基以高度立体可控的过程从原酸酯转移到异头中心。相关的正戊烯基衍生物的独特之处在于原酸酯(NPOE)或它的重排产物(NPG AC)都可以作为糖基供体,并且从机械方面的考虑来看,两者都应该(或可能!)产生相同的产物。 )是由反式原酸酯化,糖苷化,糖基酯化等产生的。实验表明,通过精心选择供体,NPOE或相关的NPG AC,可以优化从给定反应获得的产物,并特别注意反应条件,亲电子启动子,糖基受体的“大小”和实验方案。
    DOI:
    10.1016/s0040-4020(02)00671-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Orthoesters versus 2-O-Acyl Glycosides as Glycosyl Donors: Theorec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作者:Bert Fraser-Reid、Stefan Grimme、Manuel Piacenza、Mateuz Mach、Urs Schlueter
    DOI:10.1002/chem.200304856
    日期:2003.10.6
    distributed over the pyrano ring oxygen, as well as the carbonyl and ether oxygen atoms of the putative C2 ester. On the other hand, ionization of the NPOE produces a dioxolenium ion lying slightly above the more stable trioxolenium counterpart. For the gluco pair, the NPG also goes to a very high-energy oxocarbenium ion, which also descends to a trioxolenium ion. However, unlike the manno analogue, the gluco
    戊烯基原酸酯(NPOE)经过常规的酸催化重排成2-O-酰基正戊烯基糖苷(NPG)。反应物和产物都可以充当糖基供体,主要提供1,2-反式连接的糖苷。但是,两个供体的反应速率,产生的产率以及副产物的性质都不同,这表明NPOE / NPG对可能不会通过相同的中间体进行反应。因此,我们已经使用DFT方法和MP二阶微扰理论应用了量子化学计算,以了解更多有关原酸酯及其2-O-酰基糖苷对应物的信息。计算表明,在使用甘露聚糖NPG和NPOE对的情况下,每个供体最初都使用不同的阳离子中间体。因此,前者先进入高能氧碳鎓离子,然后下降至三氧杂环丁烷离子,其中电荷分布在喃环氧以及推定的C2酯的羰基和醚氧原子上。另一方面,NPOE的电离会产生一个二恶唑鎓离子,该离子略高于更稳定的三恶唑鎓对应物。对于葡萄糖对,NPG还会产生非常高能的氧碳鎓离子,后者还会下降为三氧杂环丁烷离子。但是,与甘露糖类似物不同,葡萄糖NP
  • A pentacarbomethoxycyclopentadiene (PCCP) organic Brønsted acid catalyzed stereoselective glycosidation of N-pentenyl orthoesters (NPOE) of d-glucose and d-galactose, in conjunction with N-iodosuccinimide
    作者:Maniyamma Aswathy、Balan Abhijith、Ravi S. Lankalapalli、Kokkuvayil V. Radhakrishnan
    DOI:10.1016/j.carres.2022.108684
    日期:2022.12
    we report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 utilizing the organic Brønsted acid, pentacarbomethoxycyclopentadiene (PCCP), for catalysing the glycosidation with n-pentenyl orthoesters (NPOE) of d-glucose and d-galactose in the presence of N-iodosuccinimide (NIS). Benzoyl and benzyl protection in d-glucosyl NPOEs led to 1,2-trans glycosides, while acetyl protection in NPOE led to a mixture of 1,2-cis and trans
    在此,我们报告了在 N-代琥珀酰亚胺 (NIS) 存在下,利用有机布朗斯台德酸五甲氧基环戊二烯 (PCCP) 催化d -葡萄糖和d -半乳糖的正戊烯基原酸酯 (NPOE)糖苷化的初步结果。d-葡萄糖基 NPOE中的苯甲酰基和苄基保护导致 1,2-反式糖苷,而 NPOE 中的乙酰基保护导致 1,2-顺式和反式糖苷的混合物,顺式选择性 >75%,并且d-半乳糖基 NPOE 导致 1,2-原酸酯。底物范围与天然产物相关性的受体一起得到证明。本文重点介绍了利用有机布朗斯台德酸 PCCP 进行立体选择性糖苷化的前景。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苄基二亚苄基-α-D-甘露吡喃糖苷 苄基2-C-甲基-3,4-O-(1-甲基亚乙基)-BETA-D-吡喃核糖苷 艾日布林中间体,艾瑞布林中间体 艾日布林中间体 脱氧青蒿素 甲基6-脱氧-3,4-O-异亚丙基-beta-L-甘油-吡喃己糖苷 甲基3,4-异亚丙基-beta-L-阿拉伯糖吡喃糖苷 甲基3,4-O-异亚丙基-beta-L-赤式-吡喃戊-2-酮糖 甲基3,4-O-(氧代亚甲基)-bet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2-O-甲基-3,4-O-(1-甲基乙亚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 外-2,3:4,6-二-O-亚苄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甲基 3,4-O-异亚丙基吡喃戊糖苷 甲基 3,4-O-异亚丙基-alpha-D-吡喃半乳糖苷 甲基 2,3-O-羰基-4,6-O-异亚丙基-alpha-D-吡喃甘露糖苷 果糖二丙酮氯磺酸酯 果糖二丙酮 托吡酯杂质8 托吡酯杂质7 托吡酯杂质6 托吡酯N-甲基杂质 托吡酯-d12 托吡酯-13C6 托吡酯 吡啶,2,3-二氯-5-(二氟甲基)- 史氏环氧化恶唑烷酮甲基催化剂 双丙酮半乳糖 双丙酮-L-阿拉伯糖 六氢二螺[环己烷-1,2'-[1,3]二氧杂环戊并[4,5]吡喃并[3,2-d][1,3]二恶英-8',1''-环己烷]-4'-醇 二(表脱氧二氢青蒿素)醚 乙酰胺,N-(3,4,5,6,7,8-六氢-2-吖辛因基)-N-甲基- b-D-半乳吡喃糖,1,6-二脱氧-1,6-环硫-3,4-O-(1-甲基亚乙基)-(9CI) [(3aS,5aR,7R,8aR,8bS)-7-(羟基甲基)-2,2,7-三甲基四氢-3aH-二[1,3]二氧杂环戊并[4,5-b:4',5'-d]吡喃-3a-基]甲基氨基磺酸 D-半乳醛环3,4-碳酸 6-脱氧-6-碘-1,2:3,4-二-o-异亚丙基-α-d-半乳糖吡喃糖苷 6-脱氧-6-N-辛基氨基-1,2-3,4-二-O-异亚丙基-alpha-D-吡喃半乳糖 6-叠氮基-6-脱氧-1,2:3,4-二-o-异亚丙基-d-半乳糖吡喃糖苷 6-O-乙酰基-1,2:3,4-二-O-异亚丙基-alpha-D-吡喃半乳糖 4,6-二邻乙酰基-2,3-邻羰基-alpha-D-吡喃甘露糖酰溴 4,5-O-(1-甲基乙亚基)-beta-D-吡喃果糖 3alpha-羟基去氧基蒿甲醚 3-羟基去oxydihydroartemisinin 3,5,11-三氧杂-10-氮杂三环[6.2.1.02,6]十一碳-2(6),7,9-三烯 3,4-O-异亚丙基-L-阿拉伯糖 3,4-O-(苯基亚甲基)-D-核糖酸 D-内酯 3,4,6-三-O-苄基-beta-D-吡喃甘露糖-1,2-(甲基原乙酸酯) 3,4,6-三-O-乙酰基-alpha-D-吡喃葡萄糖1,2-(乙基原乙酸酯) 3,4,6-三-O-乙酰基-Alpha-D-吡喃半乳糖-1,2-(甲基原乙酸酯) 3,4,6-三-O-乙酰基-1,2-O-亚乙基吡喃己糖 2,6-脱水-5-脱氧-3,4-O-(氧代亚甲基)-1-O-(三异丙基硅烷基)-D-阿拉伯糖-己-5-烯糖 2,3:4,6-二-o-异亚丙基-d-甘露糖苷甲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