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3,10-trimethyl-9(10H)-acridone | 1454253-63-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3,10-trimethyl-9(10H)-acridone
英文别名
1,3,10-trimethylacridin-9(10H)-one
1,3,10-trimethyl-9(10H)-acridone化学式
CAS
1454253-63-4
化学式
C16H15NO
mdl
——
分子量
237.301
InChiKey
HMUSKKQOCGAJOE-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3.31
  • 重原子数:
    18.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19
  • 拓扑面积:
    22.0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2.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一氧化碳 、 N-(2-bromophenyl)-N,3,5-trimethylaniline 在 N,N-二甲基甲酰胺cesium pivalate 、 tricyclohexylphosphine tetrafluoroborate 、 palladium dichloride 作用下, 反应 12.0h, 以70%的产率得到1,3,10-trimethyl-9(10H)-acridone
    参考文献:
    名称:
    通过钯催化的2-溴-二芳基胺的羰基化合成a烯
    摘要:
    通过钯催化的2-溴-二芳基胺的钯催化羰基化/ C H活化序列,已经开发了一种简便的合成cri啶酮衍生物的方案,产率中等至优异。反应平稳进行,并使富电子和缺电子的底物均转化为相应的cri啶。
    DOI:
    10.1016/j.tetlet.2018.06.00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pper-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Oxidative CH Functionalization and CN Formation of 2-Aminobenzophenones: Unusual Pseudo-1,2-Shift of the Substituent on the Aryl Ring
    作者:Pang-Chi Huang、Kanniyappan Parthasarathy、Chien-Hong Cheng
    DOI:10.1002/chem.201203859
    日期:2013.1.7
    A good move: A copper‐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oxidative CH functionalization of 2‐aminobenzophenone affords two regioisomeric acridones (see scheme). The reaction involves an unusual pseudo‐1,2‐migration of R2 group(s) on the arene ring (bpy=2,2′‐bipyridine, DMAc=dimethylacetimide).
    一个好方法:催化的2-氨基二苯甲酮的分子内氧化CH功能化可提供两个区域异构的cri啶(参见方案)。该反应涉及芳烃环上的R 2基团异常的假1,2-迁移(bpy = 2,2'-联吡啶DMAc =二甲基乙酰亚胺)。
  • 一种吖啶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申请人:南京邮电大学
    公开号:CN108276334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吖啶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2‑卤代二苯胺类化合物为底物,在一氧化碳气体氛围下,通过催化的羰基化反应实现吖啶酮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本方法的反应原料较为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此方法打破了在传统制备方法中,底物需要预先引入羰基官能团前体的限制,以一氧化碳为羰基的直接来源,通过羰基化反应一步构筑两个C‑C键,最符合有机合成中原子经济,合成步骤经济以及绿色化学的理念,发展了有机方法学,也实现了对吖啶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制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