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methyl-1,3,4-triphenyl-1H-pyrazolo[3,4-b]quinoline | 1239128-67-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methyl-1,3,4-triphenyl-1H-pyrazolo[3,4-b]quinoline
英文别名
6-methyl-1,3,4-triphenylpyrazolo[3,4-b]quinoline
6-methyl-1,3,4-triphenyl-1H-pyrazolo[3,4-b]quinoline化学式
CAS
1239128-67-6
化学式
C29H21N3
mdl
——
分子量
411.506
InChiKey
LZMZSHBGVKPGLU-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7.5
  • 重原子数:
    32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6.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3
  • 拓扑面积:
    30.7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2

上下游信息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New Fluorescent Sensors Based on 1H-pyrazolo[3,4-b]quinoline Skeleton
    摘要:
    新型荧光染料1,3,4-三苯基-6-(1,4,7,10-四氧杂-13-氮杂-环十五-13-基甲基)-1H-吡唑并[3,4-b]喹啉(K1)和2-[(2-羟乙基)-(1,3,4-三苯基-1H-吡唑并[3,4-b]喹啉-6-基甲基)-氨基]乙醇(L1)已通过以下方法合成和研究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这些化合物充当传感器,用于荧光检测不同极性溶剂(THF 和乙腈)中的小无机阳离子(锂、钠、钡、镁和钙)。允许这些化合物作为传感器应用的机制是电子从分子的供电子部分到受体部分(荧光团)的转移,当供电子部分与无机阳离子络合时,电子转移被延迟。我们发现,含冠醚的化合物对任何研究离子的添加​​都非常敏感,但含氨基醇的化合物对二价阳离子的添加​​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在研究的系统中发现了两种配合物(LM+和L2M+)。此外,该染料可用作较低极性溶剂如四氢呋喃中的荧光指示剂。
    DOI:
    10.1007/s10895-009-0576-6
  • 作为产物:
    描述:
    苯甲醛乙烷,三氯氟-2,4-二氢-2,5-二苯基-3H-吡唑啉-3-酮二乙二醇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33%的产率得到6-methyl-1,3,4-triphenyl-1H-pyrazolo[3,4-b]quinoline
    参考文献:
    名称:
    New Fluorescent Sensors Based on 1H-pyrazolo[3,4-b]quinoline Skeleton
    摘要:
    新型荧光染料1,3,4-三苯基-6-(1,4,7,10-四氧杂-13-氮杂-环十五-13-基甲基)-1H-吡唑并[3,4-b]喹啉(K1)和2-[(2-羟乙基)-(1,3,4-三苯基-1H-吡唑并[3,4-b]喹啉-6-基甲基)-氨基]乙醇(L1)已通过以下方法合成和研究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这些化合物充当传感器,用于荧光检测不同极性溶剂(THF 和乙腈)中的小无机阳离子(锂、钠、钡、镁和钙)。允许这些化合物作为传感器应用的机制是电子从分子的供电子部分到受体部分(荧光团)的转移,当供电子部分与无机阳离子络合时,电子转移被延迟。我们发现,含冠醚的化合物对任何研究离子的添加​​都非常敏感,但含氨基醇的化合物对二价阳离子的添加​​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在研究的系统中发现了两种配合物(LM+和L2M+)。此外,该染料可用作较低极性溶剂如四氢呋喃中的荧光指示剂。
    DOI:
    10.1007/s10895-009-0576-6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A New Fluorescent Sensor Based on 1H-pyrazolo[3,4-b]quinoline Skeleton. Part 2
    作者:Marek Mac、Tomasz Uchacz、Andrzej Danel、Krzysztof Danel、Przemyslaw Kolek、Ewa Kulig
    DOI:10.1007/s10895-010-0726-x
    日期:2011.1
    The binding constant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charge density of the analyzed cations. The 2/1 complexes of P1 with Zn++ and Mg++ cations posses large binding constants. Moreover, in the presence of these cations a significant bathochromic shift of fluorescence is observed. The most probable explanation of such behaviour is the formation of intramolecular excimer. This i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一种新型荧光染料双-(pyridin-2-yl-methyl)-(1,3,4-triphenyl-1 H - pyrazolo[3,4- b]quinolin-6-ylmethyl)-amine (P1) 已被合成并通过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该化合物可用作检测高极性溶剂(如乙腈)中的小无机阳离子()的传感器。允许将该化合物用作传感器的机制是从分子(胺)的电子给体部分到受体部分(吡唑喹啉生物)的电子转移,当无机阳离子与电子给体部分络合时,这种转移被延迟。结合常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分析阳离子的电荷密度。P1与Zn ++和Mg ++的2/1配合物阳离子具有大的结合常数。此外,在这些阳离子的存在下,观察到荧光的显着红移。这种行为最可能的解释是分子内准分子的形成。这部分得到了量子化学计算的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