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thyl p-(2-azid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 | 83021-96-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thyl p-(2-azid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
英文别名
——
ethyl p-(2-azid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化学式
CAS
83021-96-9
化学式
C17H21N3O7
mdl
——
分子量
379.37
InChiKey
DBMRVBJIDVNTSI-QVNYTQFU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76
  • 重原子数:
    27.0
  • 可旋转键数:
    7.0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47
  • 拓扑面积:
    154.21
  • 氢给体数:
    3.0
  • 氢受体数:
    8.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1
    • 2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thyl p-(2-azid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 在 palladium on barium sulfate 喹啉氢气三乙胺 作用下, 以 1,4-二氧六环甲醇丙酮 为溶剂, -10.0~25.0 ℃ 、101.33 kPa 条件下, 反应 56.0h, 生成 ethyl p-<3,6-di-O-benzoyl-2-(tert-butoxycarbonyl)amin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糖基肉桂酰基亚精胺的合成研究。二氨基己糖部分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对-[4-氨基-2-(叔丁氧基羰基)氨基-2,4,6-三苯氧基-α-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肉桂酸酯
    摘要:
    摘要通过3,4,6-三-O-乙酰基-2-叠氮基-2-脱氧-d-半乳糖吡喃糖基硝酸酯(20)和二苯并吡喃糖(d-galactose)的两种途径,从d-半乳糖合成了糖基肉桂酰基亚精胺的二氨基己糖氧基肉桂酸酯部分的关键合成中间体。通过1,6-脱水-2-叠氮基-2-脱氧-β-d-吡喃半乳糖(12),分别以16和22步进行。
    DOI:
    10.1016/0008-6215(82)84035-4
  • 作为产物:
    描述:
    对香豆酸乙酯 在 molecular sieve 、 乙醇 、 silver perchlorate 、 sodium 、 silver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24.5h, 生成 ethyl p-(2-azido-2-deoxy-α-D-galactopyranosyloxy)cinnamate
    参考文献:
    名称:
    糖基肉桂酰基亚精胺的合成研究。二氨基己糖部分关键中间体的合成:对-[4-氨基-2-(叔丁氧基羰基)氨基-2,4,6-三苯氧基-α-d-吡喃葡萄糖基氧基]肉桂酸酯
    摘要:
    摘要通过3,4,6-三-O-乙酰基-2-叠氮基-2-脱氧-d-半乳糖吡喃糖基硝酸酯(20)和二苯并吡喃糖(d-galactose)的两种途径,从d-半乳糖合成了糖基肉桂酰基亚精胺的二氨基己糖氧基肉桂酸酯部分的关键合成中间体。通过1,6-脱水-2-叠氮基-2-脱氧-β-d-吡喃半乳糖(12),分别以16和22步进行。
    DOI:
    10.1016/0008-6215(82)84035-4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Synthetic key intermediates of glycocinnamoylspermidines ; diaminohexosyloxycinnamate and aminopentose disaccharide moieties
    作者:Koichi Araki、Ken-ichi Miyazawa、Hironobu Hashimoto、Juji Yoshimura
    DOI:10.1016/s0040-4039(00)87195-6
    日期:198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