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N-(2-isopropoxy-6-(1-(4-methoxyphenethyl)-4-(4-methoxyphenyl)-1H-pyrrole-3-carbonyl)phenyl)-3-(4-methoxyphenyl)propanamide | 1187591-42-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N-(2-isopropoxy-6-(1-(4-methoxyphenethyl)-4-(4-methoxyphenyl)-1H-pyrrole-3-carbonyl)phenyl)-3-(4-methoxyphenyl)propanamide
英文别名
——
N-(2-isopropoxy-6-(1-(4-methoxyphenethyl)-4-(4-methoxyphenyl)-1H-pyrrole-3-carbonyl)phenyl)-3-(4-methoxyphenyl)propanamide化学式
CAS
1187591-42-9
化学式
C40H42N2O6
mdl
——
分子量
646.783
InChiKey
IJSULKCCQXFJA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8.01
  • 重原子数:
    48.0
  • 可旋转键数:
    15.0
  • 环数:
    5.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88.02
  • 氢给体数:
    1.0
  • 氢受体数:
    7.0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dictyodendrin生物碱的合成驱动作图
    摘要:
    dictyodendrin生物碱已被描述为第一种海洋来源的端粒酶抑制剂。因此,它们代表了寻找这种肿瘤标记酶小分子抑制剂的有趣先导化合物。本文所述的是通过在低价钛介导的合适的酮基酰胺前体的还原环化作用下,合成二十二碳四烯菊酯样化合物的集合,这些化合物靠其吲哚亚基的形成而起作用。结果表明,基本概念可以从杂环的合成扩展到以含氧酸,含氧腈或含氧内酰胺衍生物为底物的苯酚和苯胺衍生物的制备。这样的芳烃形成甚至可以级联进行。借助亲电试剂(例如Ph)探索双齿end类药物B环闭合的探索性研究3 PAuCl / AgSbF 6或I +揭示了这些多环杂芳烃的偏向,使其经历异常的骨骼重排。已经证明,单独的十二碳五烯联蛋白和类似物能够在氧化条件下裂解双链DNA,条件是它们在其外围具有至少一个未保护的酚基。
    DOI:
    10.1016/j.tet.2009.06.058
  • 作为产物:
    描述:
    (2-amino-3-isopropoxyphenyl)-{4-(4-methoxyphenyl)-1-[2-(4-methoxyphenyl)ethyl]-1H-pyrrol-3-yl}methanone4-甲氧基苯丙酰氯吡啶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25h, 以84%的产率得到N-(2-isopropoxy-6-(1-(4-methoxyphenethyl)-4-(4-methoxyphenyl)-1H-pyrrole-3-carbonyl)phenyl)-3-(4-methoxyphenyl)propanamide
    参考文献:
    名称:
    dictyodendrin生物碱的合成驱动作图
    摘要:
    dictyodendrin生物碱已被描述为第一种海洋来源的端粒酶抑制剂。因此,它们代表了寻找这种肿瘤标记酶小分子抑制剂的有趣先导化合物。本文所述的是通过在低价钛介导的合适的酮基酰胺前体的还原环化作用下,合成二十二碳四烯菊酯样化合物的集合,这些化合物靠其吲哚亚基的形成而起作用。结果表明,基本概念可以从杂环的合成扩展到以含氧酸,含氧腈或含氧内酰胺衍生物为底物的苯酚和苯胺衍生物的制备。这样的芳烃形成甚至可以级联进行。借助亲电试剂(例如Ph)探索双齿end类药物B环闭合的探索性研究3 PAuCl / AgSbF 6或I +揭示了这些多环杂芳烃的偏向,使其经历异常的骨骼重排。已经证明,单独的十二碳五烯联蛋白和类似物能够在氧化条件下裂解双链DNA,条件是它们在其外围具有至少一个未保护的酚基。
    DOI:
    10.1016/j.tet.2009.06.0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