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Z)-2-(3-((methoxycarbonyl)amino)prop-1-en-1-yl)oxazole-4-carboxylic acid | 1118664-14-4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Z)-2-(3-((methoxycarbonyl)amino)prop-1-en-1-yl)oxazole-4-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2-[(Z)-3-(methoxycarbonylamino)prop-1-enyl]-1,3-oxazole-4-carboxylic acid
(Z)-2-(3-((methoxycarbonyl)amino)prop-1-en-1-yl)oxazole-4-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1118664-14-4
化学式
C9H10N2O5
mdl
——
分子量
226.189
InChiKey
AEURTZMKKSLQJR-IHWYPQMZ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4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10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天然产物新pelolide作为细胞色素bc 1复合抑制剂:作用机理和结构修饰。
    摘要:
    从天然新科科动物的深水海绵标本中分离出海洋天然产物新科植物内酯。新pelolide已被证明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 1复合物的新型抑制剂。然而,其详细的抑制机制仍是未知的。另外,由于新鸟苷内酯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因此很难合成。在当前的工作中,通过结合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计算,首次确定了新去内酯的结合模式,这表明新去内酯是bc 1的Q o抑制剂。复杂的。然后,根据抑制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指导,进行了结构修饰,目的在于简化新pelolide的化学结构,从而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更简单化学结构的新neopeltolide衍生物。计算出的新合成类似物的结合能(ΔG cal)与它们的实验结合自由能(ΔG exp)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 2 = 0.90 ),这证实了该计算方案是可靠的。具有二苯醚片段的化合物45已成功设计并合成为最有效的候选物(IC 50(= 12n
    DOI:
    10.1021/acs.jafc.8b06195
  • 作为产物:
    参考文献:
    名称:
    天然产物新pelolide作为细胞色素bc 1复合抑制剂:作用机理和结构修饰。
    摘要:
    从天然新科科动物的深水海绵标本中分离出海洋天然产物新科植物内酯。新pelolide已被证明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 1复合物的新型抑制剂。然而,其详细的抑制机制仍是未知的。另外,由于新鸟苷内酯的化学结构非常复杂,因此很难合成。在当前的工作中,通过结合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计算,首次确定了新去内酯的结合模式,这表明新去内酯是bc 1的Q o抑制剂。复杂的。然后,根据抑制剂-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指导,进行了结构修饰,目的在于简化新pelolide的化学结构,从而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更简单化学结构的新neopeltolide衍生物。计算出的新合成类似物的结合能(ΔG cal)与它们的实验结合自由能(ΔG exp)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 2 = 0.90 ),这证实了该计算方案是可靠的。具有二苯醚片段的化合物45已成功设计并合成为最有效的候选物(IC 50(= 12n
    DOI:
    10.1021/acs.jafc.8b06195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potent inhibitors of bc1 complex based on natural product neopeltolide
    作者:Mao-Qian Xiong、Tao Chen、Yu-Xia Wang、Xiao-Lei Zhu、Guang-Fu Yang
    DOI:10.1016/j.bmcl.2020.127324
    日期:2020.8
    Neopeltolide, a natural product isolated from deep-water sponge specimen of the family neopeltidae, has been proven to be a novel inhibitor of cytochrome bc1.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neopeltolide derivatives was designed by replacing the 14-membered macrolactone with indole ring and confirmed by 1H NMR, 13C NMR, and HRMS. Based on the binding mode of 12h with bc1 complex, the IC50 values of compounds
    Neopeltolide是从新科科的深海绵标本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已被证明是细胞色素bc 1的新型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通过用吲哚环取代14元大内酯来设计一系列新pelolidelide衍生物,并通过1 H NMR,13 C NMR和HRMS证实。基于12h与bc 1配合物的结合模式,化合物16a-f的IC 50值(范围从0.70至1.46μM)比酯衍生物12a-u显着提高通过用酰胺连接基取代酯。随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16e可与Phe274形成π-π相互作用,并与Glu271和His161形成两个H键,并且发现后者的H键是其高活性的原因。本工作加快了新型bc 1复合抑制剂的发现,以解决现有bc 1复合抑制剂面临的抗药性,并为设计新的杀菌剂提供了有价值的想法。
  •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macrolide (+)-neopeltolide
    作者:Arun K. Ghosh、Khriesto A. Shurrush、Zachary L. Dawson
    DOI:10.1039/c3ob41541d
    日期:——
    The 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the anti-proliferative macrolide (+)-neopeltolide has been completed. The stereochemically defined trisubstituted tetrahydropyran ring was constructed via a catalytic hetero-Diels–Alder reaction creating two new chiral centers in a highly diastereoselective manner. The other key features of this synthesis included Brown's asymmetric allylation to install the requisite
    抗增殖大环内酯(+)-neopeltolide的不对称全合成已完成。立体化学定义的三取代四氢吡喃环是通过催化杂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构建的,以高度非对映选择性的方式产生两个新的手性中心。这种合成的其他关键特征包括布朗的不对称烯丙基化,以安装必要的 C-11 和 C-13 立体中心。恶唑侧链的合成包括炔基烷的氢化以建立Z立体化学,然后是催化的交叉偶联以在恶唑侧链中引入所需的Z烯烃。
  • Total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Neopeltolide and Analogues
    作者:Viktor V. Vintonyak、Brigitte Kunze、Florenz Sasse、Martin E. Maier
    DOI:10.1002/chem.200801398
    日期:2008.12.8
    compound 50 was prepared. This led to 11-epi-neopeltolide 51. The 5-epimer of neopeltolide, compound 52, could be obtained from the minor isomer of the Prins cyclization. Furthermore, a range of analogues with modifications in the side chain were prepared. All derivatives were checked for toxicity effects on mammalian cell cultures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n NADH oxidation in submitochondrial particles
    通过Mitsunobu反应将新去内酯的内酯16a的核心结构与含恶唑的侧链23结合,从而提供了具有细胞毒性的天然产物新去内酯(2)。侧链23由恶唑酮24经相应的三氟甲磺酸酯制备。制备23种化合物的关键步骤是Sonogashira偶联,烯胺烷基化和Still-Gennari Horner-Emmons反应。通过在烯丙基化步骤中改变Leighton试剂,制备了内酯16a的11-表位化合物50。这产生了11-表-新邻苯二酚51。新邻苯二酚的5-末端化合物52可以从Prins环化的次要异构体获得。此外,制备了一系列在侧链上具有修饰的类似物。检查所有衍生物对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对牛心脏线粒体颗粒中NADH氧化的抑制作用。内酯部分的修饰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另一方面,缩短恶唑与内酯之间的距离会导致活性显着下降。具有额外双键的类似物65与新去内酯本身具有相同或什至更高的活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