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
英文别名
(E)-Ethyl 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prop-2-enoate
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2H14O4
mdl
MFCD21333756
分子量
222.241
InChiKey
ONOCGKVKAPMGRX-FNORWQNL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2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5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55.8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potassium carbonate 、 potassium iodide 、 sod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 为溶剂, 反应 26.0h, 生成 (E)-3-(3-环戊氧基-4-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多功能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杂化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学评价作为创伤性脑损伤的潜在治疗方法。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 (TBI)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公共医疗保健问题,经常由机械冲击、交通或暴力事件引发,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这项研究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杂化物。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混合物的神经保护活性在体外和体内均进行了评估。化合物5已被确定为该系列中最强的神经保护分子,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潜力。化合物5在体外,显着增加血红素加氧酶-1 (HO-1) 水平和磷酸化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p-CREB),同时下调磷酸二酯酶-4 B (PDE4B) 表达。此外,化合物5显着减轻 TBI,并且在小鼠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5可以作为治疗 TBI 和其他与 PDE4B 和氧化应激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 疾病的新型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
    DOI:
    10.1021/acschemneuro.0c00339
  • 作为产物:
    描述:
    乙醇3-羟基-4-甲氧基肉桂酸硫酸 作用下, 以95%的产率得到ethyl (E)-3-(3-hydroxy-4-methoxyphenyl)acrylate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多功能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杂化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学评价作为创伤性脑损伤的潜在治疗方法。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 (TBI)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公共医疗保健问题,经常由机械冲击、交通或暴力事件引发,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这项研究中,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杂化物。咯利普兰-曲尼司特混合物的神经保护活性在体外和体内均进行了评估。化合物5已被确定为该系列中最强的神经保护分子,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潜力。化合物5在体外,显着增加血红素加氧酶-1 (HO-1) 水平和磷酸化 cAMP 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p-CREB),同时下调磷酸二酯酶-4 B (PDE4B) 表达。此外,化合物5显着减轻 TBI,并且在小鼠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总而言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5可以作为治疗 TBI 和其他与 PDE4B 和氧化应激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 疾病的新型有前景的先导化合物。
    DOI:
    10.1021/acschemneuro.0c00339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ompositions, synthesis, and methods of using indanone based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申请人:Bhat Laximinarayan
    公开号:US20080153878A1
    公开(公告)日:2008-06-26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novel indanone derivatives which can be advantageously used for treating and/or preventing of a medical condition for which inhibition of a cholinesterase is desired.
    本发明提供了新颖的茚酮衍生物,可以优势地用于治疗和/或预防需要抑制胆碱酯酶的医疗状况。
  • Antineoplastic Agents. 565. Synthesis of Combretastatin D-2 Phosphate and Dihydro-combretastatin D-2
    作者:George R. Pettit、Peter D. Quistorf、Jeremy A. Fry、Delbert L. Herald、Ernest Hamel、Jean-Charles Chapuis
    DOI:10.1021/np800635h
    日期:2009.5.22
    A modified synthetic route to combretastatin D-2 (5) was devised in order to further evaluate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for its conversion to phosphate prodrugs (25−28), and as a route to obtaining dihydro-combretastatin D-2 (42). A parallel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dihydro-combretastatin D-2 was completed, proceeding from a saturated 3-phenylpropionic ester intermediate via the Ullmann biaryl ether
    设计了一种改良的考布他汀 D-2 ( 5 )合成路线,以进一步评估其生物活性,将其转化为磷酸盐前药 ( 25 - 28 ),并作为获得二氢考布他汀 D-2 ( 42 )的途径. 从饱和的 3-苯基丙酸酯中间体开始,通过 Ullmann 联芳醚反应 ( 39 - 41 ) ,完成了二氢考布他汀 D-2 的平行第一次全合成。与考布他汀 D-2 表现出的癌细胞生长抑制活性相反,相对较小的结构修饰 ( 41 , 42 ) 导致这些特性的消除。
  • COMPOSITIONS, SYNTHESIS, AND METHODS OF USING INDANONE BASED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申请人:BHAT Laxminarayan
    公开号:US20120252842A1
    公开(公告)日:2012-10-04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novel indanone derivatives which can be advantageously used for treating and/or preventing of a medical condition for which inhibition of a cholinesterase is desired.
    本发明提供了新型的茚酮衍生物,可用于治疗和/或预防需要抑制胆碱酯酶的医疗条件。
  • 10.1016/j.tetlet.2024.155133
    作者:Mali, Ghanshyam、Verma, Indresh、Arora, Himanshu、Rajput, Amit、Mane, Manoj V.、Kumar, Akhilesh、Erande, Rohan D.
    DOI:10.1016/j.tetlet.2024.155133
    日期:——
    [(L)VO](ClO) and green oxidant HO in alcohol-reflux condition. The reaction on cinnamate proceeded via CC bond breaking to generate aldehyde intermediate, followed by oxidative esterification to yield two carbon less aromatic esters in 52–95% yields. Further, experimental and DFT studies confirmed the mechanism and in-situ aldehyde formation which consequently supported to the developed protocol.
    金属催化不饱和碳-碳键的氧化裂解是合成有机化学中最有价值的化学转化之一。然而,肉桂酸盐直接转化为苯甲酸盐仍然是该系列中未解决的任务。在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一锅法策略,在酒精回流条件下使用 V 催化剂 [(L)VO](ClO) 和绿色氧化剂 H2O 将肉桂酸酯直接转化为芳香酯。肉桂酸酯上的反应通过 CC 键断裂生成醛中间体,然后氧化酯化生成两种少碳芳香酯,产率 52-95%。此外,实验和 DFT 研究证实了机制和原位醛形成,从而支持了所开发的方案。
  • Triphenylphosphine-Mediated Serendipitous Synthesis of Alkyl Cinnamates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3-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 and Dialkyl Acetylenedicarboxylates
    作者:Issa Yavari、Hoorieh Djahaniani、Logman Moradi、Farough Nasiri
    DOI:10.1080/104265090917664
    日期:2005.9.1
    Alkyl cinnamates are formed in fairly good yields from the reaction of dialkyl acetylenedicarboxylates and 3-hydroxy-4-methoxybenzaldehyde in the presence of triphenylphosphin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