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methyl 2,6-dihydroxy-4-(trifluoromethylsulfonyloxy)benzoate | 1182222-00-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methyl 2,6-dihydroxy-4-(trifluoromethylsulfonyloxy)benzoate
英文别名
——
methyl 2,6-dihydroxy-4-(trifluoromethylsulfonyloxy)benzoate化学式
CAS
1182222-00-9
化学式
C9H7F3O7S
mdl
——
分子量
316.212
InChiKey
IOGXFAYZSANZBB-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83-84 °C
  • 沸点:
    390.7±42.0 °C(Predicted)
  • 密度:
    1.703±0.06 g/cm3(Predicted)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2.4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2
  • 拓扑面积:
    119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10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参考文献:
    名称:
    (-)-伯酸和类似物的生物合成启发性合成
    摘要:
    我们描述了我们对(-)-伯酸和类似物的总合成和生物学评估的完整说明。我们描述了一种合成策略,该策略受到天然产物spicifernin和pulvilloric酸之间潜在的仿生结合的启发。定义最佳参数后,我们进行了一锅银介导的异色满乳糖醇的原位脱水,制成了pulvillorate甲酯,将spicifernin样炔醇进行了环异构化为相应的环外烯醇醚,随后进行了环加成反应,从而得到了铍酸。我们的研究证实,最初分配的铍酸结构不稳定,并且会平衡为4个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并通过X射线晶体学对其进行了充分表征。除了铍酸,C22-表-伯酸和也不-berkelic酸,我们合成了被针对人癌细胞系评价C26-oxoberkelic酸类似物。与报道的天然铍酸的数据相反,我们的合成材料和类似物被发现没有活性。
    DOI:
    10.1016/j.tet.2018.01.021
  • 作为产物:
    描述:
    三氟甲磺酸酐2,4,6-三羟基苯甲酸甲酯2,6-二甲基吡啶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6.0h, 以91%的产率得到methyl 2,6-dihydroxy-4-(trifluoromethylsulfonyloxy)benzoate
    参考文献:
    名称:
    以天然产物辣木素和叶绿素酸为灵感的伯克利酸的简明合成
    摘要:
    我们描述了结构新颖的真菌极端微生物代谢物 Berkelic 酸的简明合成,这是一项导致 C22 立体化学明确分配的努力。我们的合成方法受到以下认识的启发:berkelic acid 显示出的结构特征让人联想到另外两种真菌代谢物 spicifernin 和 pulvilloric acid。基于这个概念,我们执行了一个合成,该合成具有 Ag 催化的级联脱芳构化-环异构化-环加成序列,以耦合两个受天然产物启发的片段。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七个步骤和三个纯化步骤(24-28% 的总产率)制备了具有确定的 C22 立体化学的 spicifernin 样合成子。开发了一种潜在有用的抗选择性共轭炔丙基化反应以引入邻位立体二联体。另一个偶联伙伴的对映聚合合成,即棕榈酸甲酯的芳族前体,分八步完成,总产率为 48%。Berkelic酸及其C22差向异构体的全合成因此以10步线性顺序和11-27%的总产率完成。
    DOI:
    10.1021/ja905387r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一种多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
    公开号:CN108101879B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环内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多环内酯类化合物具有式9所示化学结构:其中:R选自氢或C1~C8烷基。应用本发明所述的多环内酯类化合物可以合成具有多环内酯结构的贝那他汀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或其它类似结构的天然产物;另外,本发明所述多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污染、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对实现多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工业化制备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 一种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
    公开号:CN108164493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具有式1所示化学结构:其中:R1、R2、R3各自独立选自C1~C8烷基,R4选自氢或C1~C8烷基。应用本发明所述的芳香聚酮类化合物可以合成贝那他汀G和贝那他汀J及其衍生物或其它类似结构的天然产物;另外,本发明所述的芳香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污染、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对实现芳香聚酮类化合物的工业化制备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 Convergent Synthesis of Kibdelone C
    作者:Yihua Dai、Feixia Ma、Yanfang Shen、Tao Xie、Shuanhu Gao
    DOI:10.1021/acs.orglett.8b00901
    日期:2018.5.18
    The synthesis of kibdelone C, a polycyclic natural xanthone isolated from a soil actinomycete, was achieved through a convergent approach. A 6π-electrocyclization was applied to construct the highly substituted dihydrophenanthrenol fragment (B–C–D ring). InBr3-promoted lactonization was employed to build the isocoumarin ring, which served as a common precursor for the formation of isoquinolinone ring
    从土壤放线菌中分离出来的多环天然黄酮酮基丁酮C的合成是通过收敛方法完成的。应用6π电环化法构建高度取代的二氢片段(BC环)。用InBr 3促进的内酯化作用构建异香豆素环,该异香豆素环是形成异喹啉酮环(AB环)的常见前体。开发了一个关键的DMAP介导的oxa -Michael / aldol级联反应,以安装四氢黄酮片段(EF环)。这种方法为制备其衍生物和与结构相关的天然产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一种蒽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
    公开号:CN108276266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环类化合物具有式7所示化学结构:其中:R1、R2、R3各自独立选自C1~C8烷基,X为卤素。应用本发明所述环类化合物可以合成具有环结构的天然产物或化合物,为合成具有类似结构的环类药物或化合物提供了新的合成途径;另外,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污染、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对实现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一种合成贝那他汀G的方法
    申请人:华东师范大学
    公开号:CN108047186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贝那他汀G的方法,包括如下合成路线中的步骤⑵或步骤⑴~⑵:其中:R1、R2、R3各自独立选自C1~C8烷基。本发明首次实现了贝那他汀G的化学合成,对实现贝那他汀G的工业化制备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并且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污染、对设备无特殊要求、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对实现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S)-邻甲苯基-DIPAMP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4,12-双(二苯基膦基)[2.2]对环芳烷(1,5环辛二烯)铑(I)四氟硼酸盐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4-叔丁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3-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4,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R)-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S)-2,2''-亚环戊基双[4,5-二氢-4-(苯甲基)恶唑]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3aR,6aS)-5-氧代六氢环戊基[c]吡咯-2(1H)-羧酸酯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S,2S)-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S,2S,3R,5R)-2-(苄氧基)甲基-6-氧杂双环[3.1.0]己-3-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2,6-二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蒿油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d6 龙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