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菌利纯品为白色无味固体,熔点112.6℃。相对密度1.441(20℃)。蒸气压在25℃时为0.013mPa(饱和蒸气法)。Kow lgP值为3.15(22℃),Henry系数为2.29×10^-3Pa·m³/mol(25℃,计算值)。水中溶解度在25℃时为2mg/L。有机溶剂中,乙酸乙酯、丙酮和二氯乙烷的溶解度均大于250g/kg;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3g/kg,正已烷中的溶解度为2g/kg,二甲苯中的溶解度为60g/kg。稳定性方面,在氮气保护下,温度不高于250℃时可稳定存在;对光稳定;在水溶液中,pH值在5~9的环境下不易发生水解。
毒性乙菌利急性经口LD50大于4500mg/kg(大鼠)和10000mg/kg(小鼠)。急性经皮LD50大于5000mg/kg(大鼠)。对兔眼睛和皮肤无刺激,对豚鼠无致敏性。未显示有致畸、致突变或致癌作用。大鼠吸入4小时LC50大于10mg/L空气。长期毒性的研究显示,NOEL值为200mg/(kg·d)(大鼠90天)和狗一年的暴露量为200mg/(kg·d)。根据ECCO建议,ADI值为0.1mg/kg。
应用乙菌利主要用于防治灰葡萄孢和核盘菌属病害以及观赏植物中的某些病害。推荐用于葡萄、草莓上的灰葡萄孢的防治;还可用于桃褐腐核盘菌和果产核盘菌、蔬菜上的灰葡萄孢和核盘菌属的防控,通常使用剂量为750~1000g(活性成分)/hm²。此外,乙菌利也适用于禾谷类叶部病害和种传病害的防治,例如小麦腥黑穗病、大麦和燕麦的散黑穗病;还用于苹果黑星病及玫瑰白粉病等的防控。
作用机理乙菌利通过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其主要作用在于干扰细胞膜功能,阻碍菌丝顶端正常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发育。
合成方法乙菌利由甲基溴化镁与丙酮二酸二乙酯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制得甲基丙醇二酸二乙酯,再与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处理即可获得。该合成过程如下:
由甲基溴化镁与丙酮二酸二乙酯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制得甲基丙醇二酸二乙酯
再与3,5-二氯苯基异氰酸酯反应,处理即得乙菌利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甲菌利 | meclozolin | 54864-61-8 | C12H11Cl2NO4 | 304.13 |
菌核利 | 3-(3',5'-Dichlorophenyl)-5,5-dimethyloxazolidin-2,4-dion | 24201-58-9 | C11H9Cl2NO3 | 274.103 |
乙烯菌核利 | 3-(3,5-dichlorophenyl)-5-methyl-5-vinyloxazolidine-2,4-dione | 50471-44-8 | C12H9Cl2NO3 | 286.114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3-(3,5-Dichlorophenyl)-5-methyl-5-methyl-oxazolidine-2,4-dione | 24261-46-9 | C10H7Cl2NO3 | 26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