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蒜素纯品为无色油状透明液体,加热至130~140℃会分解。它易溶于乙醚、氯仿、乙醇和冰醋酸等有机溶剂,在室温水中溶解度为1.2%。工业品呈现微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带有大蒜臭味,并对温血动物具有中等毒性。
作用机制乙蒜素通过与菌体内的含巯基物质结合,抑制其正常代谢来发挥杀菌效果。
作用该化合物的抗菌谱广泛,在1~100毫克/升浓度下能有效抑制多种真菌和细菌,包括棉花炭疽菌、立枯菌、枯萎菌、黄萎菌、水稻白叶枯菌、稻瘟菌、恶苗菌、甘薯黑斑菌、麦类赤霉菌、条纹菌、腥黑穗菌、苹果炭疽菌和黄瓜蔓割菌等。此外,乙蒜素还能刺激植物生长,使处理后的种子出苗快且幼苗健壮。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₅₀为140mg/kg。它对皮肤和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并不具备致畸、致癌或致突变性。
化学性质纯品为无色或微黄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则为淡黄色透明液,具有大蒜臭味且具有一定挥发性。其沸点分别为56℃/26.6Pa、80~81℃/66.7Pa和102℃/266.7Pa;相对密度在20℃时为1.1987;折射率为n₂₀¹₄⁰八一。乙蒜素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及乙酸等有机溶剂,稍溶于水(1.2%)。加热至130~140℃或遇铁和碱性物质时会分解,具有强腐蚀性和可燃性。
用途作为广谱杀菌剂,乙蒜素可用于多种作物病原菌的抑制。例如用于棉花种子处理、叶面喷雾或灌根;也可防治水稻烂秧、恶苗病、稻瘟病及甘薯黑斑病等。此外,它还能防治麦类条纹病、小麦腥黑穗病、苹果银叶病以及大豆紫斑病和家蚕白僵病。
生产方法一种生产乙蒜素的方法是将硫化钠水溶液与硫黄粉在80-100℃反应制成二硫化二钠溶液,再于50-60℃通入氯乙烷。最终温度控制在80-90℃,分出二乙基二硫化物后加入冰醋酸,在40-55℃下用40%硝酸进行氧化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首先将硫化钠用水溶解,并按1:1的比例与硫黄粉投料反应,温度控制在80~95℃,保温1小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烷基化反应,通入氯乙烷,温度保持75~90℃,压力为1.18×10⁵Pa~1.37×10⁵Pa,并按二硫化二钠:氯乙烷=1:2的比例投料。最后,将合成的水溶液冷却、静置分水处理后进行氧化处理,得到相应的抗菌剂402。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1-乙基亚磺酰硫基乙烷 | ethyl ethanethiosulfinate | 18542-39-7 | C4H10OS2 | 138.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