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
英文别名
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
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化学式
CAS
——
化学式
C15H8ClN3O
mdl
——
分子量
281.701
InChiKey
SDUARBGFBWVSRQ-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1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58.8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盐酸四(三苯基膦)钯硫酸 、 sodium carbonate 、 一水合肼 、 potassium hydroxide 作用下, 以 乙二醇二甲醚乙醇 为溶剂, 反应 31.5h, 生成 4-[(2-{4-[5-thioxo-4-({4-[4-(trifluoromethyl)phenyl]piperazin-1-yl}methyl)-4,5-dihydro-1,3,4-oxadiazol-2-yl]phenyl}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喹唑啉衍生物对耐甲氧西林和喹诺酮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 1,3,4-恶二唑-稠合和哌嗪-稠合的喹唑啉衍生物并作为抗菌剂进行了评估。合成方案包括在喹唑啉环上进行有效的 Suzuki C-C 交叉偶联反应,然后形成 1,3,4-恶二唑中间体。在甲醇中的福尔马林存在下,用哌嗪碱进一步处理这些,以提供最终的 N-Mannich 产品。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对几种不同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多药耐药临床分离株)显示出有效的抗菌活性。细胞毒性活性测定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其最低抑制浓度下不会影响人宫颈 (HeLa) 细胞的细胞活力。新合成的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表征,
    DOI:
    10.1177/1747519819895887
  • 作为产物:
    描述:
    2,4-二氯喹唑啉4-羟基苯甲腈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反应 12.0h, 以76%的产率得到4-[(2-chloroquinazolin-4-yl)oxy]benzonitrile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喹唑啉衍生物对耐甲氧西林和喹诺酮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摘要:
    合成了一系列 1,3,4-恶二唑-稠合和哌嗪-稠合的喹唑啉衍生物并作为抗菌剂进行了评估。合成方案包括在喹唑啉环上进行有效的 Suzuki C-C 交叉偶联反应,然后形成 1,3,4-恶二唑中间体。在甲醇中的福尔马林存在下,用哌嗪碱进一步处理这些,以提供最终的 N-Mannich 产品。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对几种不同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多药耐药临床分离株)显示出有效的抗菌活性。细胞毒性活性测定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其最低抑制浓度下不会影响人宫颈 (HeLa) 细胞的细胞活力。新合成的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表征,
    DOI:
    10.1177/174751981989588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new quinazoline derivatives against methicillin and quinolone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作者:Amit B Patel
    DOI:10.1177/1747519819895887
    日期:2020.5
    and evaluated as antibacterial agents. The synthetic protocol involves an efficient Suzuki C–C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n the quinazoline ring followed by formation of 1,3,4-oxadiazole intermediates. These are further treated with piperazine bases in the presence of formalin in methanol to furnish the final N-Mannich products. The majority of these compounds show pot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合成了一系列 1,3,4-恶二唑-稠合和哌嗪-稠合的喹唑啉衍生物并作为抗菌剂进行了评估。合成方案包括在喹唑啉环上进行有效的 Suzuki C-C 交叉偶联反应,然后形成 1,3,4-恶二唑中间体。在甲醇中的福尔马林存在下,用哌嗪碱进一步处理这些,以提供最终的 N-Mannich 产品。这些化合物中的大多数对几种不同的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多药耐药临床分离株)显示出有效的抗菌活性。细胞毒性活性测定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在其最低抑制浓度下不会影响人宫颈 (HeLa) 细胞的细胞活力。新合成的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表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