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普利是一种长效、非疏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衰、急性心肌梗塞及糖尿病肾病。它降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并且患者依从性好。作为新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咪达普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咪达普利能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RA)系统,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同时减少交感神经递质和醛固酮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效果。
作用机制咪达普利口服后,在体内转换成活性代谢物咪达普利拉。咪达普利拉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阻止血管紧张素I向血管紧张素II的转化,促使外周血管舒张和降低血管阻力,从而产生降压作用。
副作用咪达普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咽部不适、皮疹及咳嗽。偶见伴有呼吸困难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肝肾功能损害或血象异常的情况。对服用其他ACEI曾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的患者以及妊娠妇女禁用。
化学性质咪达普利是从乙酸乙酯-己烷中获得无色结晶,熔点为139-140℃。在20°C时其旋光度为-71.7°(C=0.5,乙醇)。盐酸咪达普利(Imidapril Hydrochloride)是一种无色结晶,熔点为214-216℃(分解),在20°C时的旋光度为-64.1°(C=0.5,乙醇)。咪达普利拉(Imidaprilat)是咪达普利的二酸盐,熔点为239~241℃(分解),其旋光度在1%碳酸氢钠溶液中为-88.4°。
用途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前体药物,咪达普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
生产方法一种制备盐酸咪达普利的方法是在碳酸钾存在下,进行α-溴代苯丁酸乙酯对丙氨酸苄酯的N上烷基化反应,再通过氢解脱去苄基。接着生成的游离酸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化,并与咪唑啉酯在叔丁醇钾的叔丁醇溶液中反应,产物经水解和酸化即可得到盐酸咪达普利。
另一种制备方法是首先对3-苄氧羰基-2-氧咪唑啉-4-羧酸进行N上甲基化并氢解脱去3位上的苄氧羰基。再通过α-对甲苯磺酰基丙酰氯对其进行酰化,得到咪达普利的叔丁酯产物。最后经水解和酸化步骤即可获得盐酸咪达普利。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咪达普利叔-丁酯 | tert-Butyl (4S)-3-<(2S)-2- |
89371-38-0 | C24H35N3O6 | 461.558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咪达普利拉 | (4S)-1-methyl-3-{(2S)-2-[N-((1S)-1-carboxy-3-phenylpropyl)amino]propionyl}-2-oxo-imidazolidine-4-carboxylic acid | 89371-44-8 | C18H23N3O6 | 377.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