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BT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于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作为B细胞抗原受体(BCR)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BTK在B细胞的激活、增殖、生存和分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许多B细胞疾病的发生与B细胞的异常激活相关。例如,在许多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癌细胞中,BCR信号通路经常处于异常激活的状态,这往往意味着BTK的激活。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BCR信号通路,BTK还在巨噬细胞Fc受体(FcγR)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而B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细胞类型。
奥布替尼是一种“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除了靶点选择性高、副作用少的特点外,它还采用了创新剂型——固体分散体(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 ASD),这使其在多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
简介 奥布替尼是1类创新药,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新型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用于治疗淋巴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方面,它的靶点非常精准,副作用较轻;另一方面,由于其BTK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4小时,因此每日一次口服的用药方法更为方便。
作用机制 为了提高不可逆激酶抑制剂的选择性,并使其准确定位到目标靶点、减少与非靶标蛋白结合,通常会设计具有可逆激酶抑制剂母核骨架结构的不可逆激酶抑制剂。该母核骨架不仅保持了可逆激酶抑制剂的选择性和可逆结合至ATP结合域的能力,还通过优化设计引入能够进行共价反应的官能团。
生物活性 奥雷巴替尼(ICP-022)是一种有效的、口服活性的且不可逆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它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靶点
Target | Value |
---|---|
BTK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2-(4-phenoxyphenyl)-6-(piperidin-4-yl)nicotinamide | —— | C23H23N3O2 | 373.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