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他胺是一种非类固醇雄性激素拮抗剂,属于酰基苯胺类药物。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它最初由美国Schering-Plough公司设计并合成于1989年,率先在美国上市。由于氟他胺自身无任何激素活性,对心血管系统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保持患者的性功能,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治疗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常用药物,同时也可用于与雄激素相关的非前列腺疾病。研究表明,其低不良反应率以及良好的耐受性使其广泛应用。
理化性质氟他胺为暗黄色或黄色粉末状物质,在甲醇、乙醇或丙酮中易溶,但在氯仿中溶解度较高,在水中几乎不溶。
药理作用氟他胺通过与雄激素竞争肿瘤部位的受体,阻止细胞对雄激素的摄取,并抑制雄激素与靶器官结合。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再与核蛋白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药动学口服吸收迅速,1小时后大部分被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氟他胺羟化物,具有与原药相似的抗雄激素活性。其半衰期约为5-6小时。在大鼠体内,6小时达到组织药物浓度峰值,胃肠道、肝和肾脏中的浓度最高。口服200mg后24小时内约28%的药物从尿中排出,之后四天内每日排出量迅速下降;而粪便排出的药物仅为全天药量的0.9%。
合成适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对初治及复治患者均有效,皮肤科主要用于多毛症和痤疮。
不良反应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熔点范围为111.5-112.5℃(苯)。小鼠口服LD₅₀值为795.5-898.1 mg/kg。
用途非甾体类雄性激素拮抗药,能抑制睾丸素转变为二氢睾丸素,并在前列腺内,在细胞水平上阻断二氢睾丸素与细胞核内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雄激素对前列腺的生长刺激作用。口服有效,适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肥大症。
生产方法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5-氨基-2-硝基三氟甲苯 | 4-nitro-3-(trifluoromethyl)benzeneamine | 393-11-3 | C7H5F3N2O2 | 206.124 |
3-(异丁酰氨基)-1-三氟甲基苯 | 2-methyl-N-[3-(trifluoromethyl)phenyl]propionamide | 1939-27-1 | C11H12F3NO | 231.218 |
5-溴-2-硝基三氟甲苯 | 4-bromo-1-nitro-2-(trifluoromethyl)benzene | 344-38-7 | C7H3BrF3NO2 | 270.006 |
3-三氟甲基-4-硝基苯酚 | 3-trifluoromethyl-4-nitrophenol | 88-30-2 | C7H4F3NO3 | 207.109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CAS号 | 化学式 | 分子量 |
---|---|---|---|---|
—— | N-(4-(hydroxyamino)-3-(trifluoromethyl)phenyl)isobutyramide | —— | C11H13F3N2O2 | 262.232 |
—— | N-(Isopropylthiocarbonyl)-4-nitro-3-trifluormethylanilin | 39240-88-5 | C11H11F3N2O2S | 292.282 |
N-[4-氨基-3-(三氟甲基)苯基]-2-甲基丙酰胺(FLU-6) | N-(4-amino-3-(trifluoromethyl)phenyl)isobutyramide | 39235-51-3 | C11H13F3N2O | 246.232 |
5-氨基-2-硝基三氟甲苯 | 4-nitro-3-(trifluoromethyl)benzeneamine | 393-11-3 | C7H5F3N2O2 | 206.124 |
5-乙酰氨基-2-氨基三氟甲苯 | 2-Amino-5-acetamino-benzotrifluorid | 1579-89-1 | C9H9F3N2O | 218.178 |
3-(异丁酰氨基)-1-三氟甲基苯 | 2-methyl-N-[3-(trifluoromethyl)phenyl]propionamide | 1939-27-1 | C11H12F3NO | 231.218 |
—— | 2-methyl-N-[4-hydroxy-3-(trifluoromethyl)phenyl]propanamide | 141304-68-9 | C11H12F3NO2 | 247.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