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度取代的1 H-吡咯并[2,3- b ]-和3 H-咪唑并[4,5- b ]-吡啶类化合物作为黏着斑激酶抑制剂的基于片段的发现
摘要:
粘着斑激酶(FAK)被认为是肿瘤学的诱人靶标,据报道小分子抑制剂正在临床测试中。在表面等离振子共振(SPR)介导的片段筛选活动中,我们发现了结合到FAK铰链区的双环骨架,如1 H-吡唑并[3,4- d ]嘧啶。通过基于知识的加速片段增长方法,添加了必不可少的药效基团。建立高度取代的前所未有的1 H-吡咯[2,3- b]吡啶衍生化提供具有亚微摩尔细胞FAK抑制潜能的化合物。双环模板上取代基的组合以及核心结构本身的性质对化合物FAK的选择性有重要影响。结构分析表明,适当取代的吡咯并[2,3- b ]吡啶可诱导罕见的螺旋DFG环构象。所发现的独立引入三个不同取代基的合成途径为7-氮杂吲哚核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新的高度取代的1 H-吡咯并[2,3- b ]-和3 H-咪唑并[4,5- b ]-吡啶类化合物作为黏着斑激酶抑制剂的基于片段的发现
摘要:
粘着斑激酶(FAK)被认为是肿瘤学的诱人靶标,据报道小分子抑制剂正在临床测试中。在表面等离振子共振(SPR)介导的片段筛选活动中,我们发现了结合到FAK铰链区的双环骨架,如1 H-吡唑并[3,4- d ]嘧啶。通过基于知识的加速片段增长方法,添加了必不可少的药效基团。建立高度取代的前所未有的1 H-吡咯[2,3- b]吡啶衍生化提供具有亚微摩尔细胞FAK抑制潜能的化合物。双环模板上取代基的组合以及核心结构本身的性质对化合物FAK的选择性有重要影响。结构分析表明,适当取代的吡咯并[2,3- b ]吡啶可诱导罕见的螺旋DFG环构象。所发现的独立引入三个不同取代基的合成途径为7-氮杂吲哚核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