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4-丁基联苯 | 37909-95-8

中文名称
4-丁基联苯
中文别名
4-正丁基联苯;丁基联苯;对丁基联苯
英文名称
4-butylbiphenyl
英文别名
4-butyl-1,1'-biphenyl;4-n-butylbiphenyl;4-Butyl-diphenyl;4-butyl-1,1’-biphenyl;1-butyl-4-phenylbenzene
4-丁基联苯化学式
CAS
37909-95-8
化学式
C16H18
mdl
MFCD00100665
分子量
210.319
InChiKey
JZDZRFNMDCBTNS-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7 °C
  • 沸点:
    318-319 °C(lit.)
  • 密度:
    0.953 g/mL at 25 °C(lit.)
  • 闪点:
    >230 °F
  • 稳定性/保质期:

    常规情况下不会分解,也没有危险反应。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6
  • 重原子数:
    16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5
  • 拓扑面积:
    0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0

安全信息

  • 危险品标志:
    Xi
  • 危险类别码:
    R36/37/38
  • WGK Germany:
    3
  • 安全说明:
    S23,S26,S36/37/39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02,H315,H319,H335
  • 储存条件:
    密封、阴凉、干燥保存

SDS

SDS:0b02d9708eb5cbf0c50f3ef8f9b1e1e2
查看
4-丁基联苯 修改号码:5

模块 1. 化学品
产品名称: 4-Butylbiphenyl
修改号码: 5

模块 2. 危险性概述
GHS分类
物理性危害 未分类
健康危害 未分类
环境危害 未分类
GHS标签元素
图标或危害标志 无
信号词 无信号词
危险描述 无
防范说明 无

模块 3. 成分/组成信息
单一物质/混和物 单一物质
化学名(中文名): 4-丁基联苯
百分比: >98.0%(GC)
CAS编码: 37909-95-8
分子式: C16H18

模块 4. 急救措施
吸入: 将受害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通畅,休息。若感不适请求医/就诊。
皮肤接触: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被污染的衣物。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若皮肤刺激或发生皮疹:求医/就诊。
眼睛接触: 用水小心清洗几分钟。如果方便,易操作,摘除隐形眼镜。继续清洗。
如果眼睛刺激:求医/就诊。
食入: 若感不适,求医/就诊。漱口。
紧急救助者的防护: 救援者需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比如橡胶手套和气密性护目镜。

模块 5. 消防措施
合适的灭火剂: 干粉,泡沫,二氧化碳
不适用的灭火剂: 水(有可能扩大灾情。)
4-丁基联苯 修改号码:5

模块 5. 消防措施
特定方法: 从上风处灭火,根据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非相关人员应该撤离至安全地方。
周围一旦着火:如果安全,移去可移动容器。
消防员的特殊防护用具: 灭火时,一定要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模块 6. 泄漏应急处理
个人防护措施,防护用具,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远离溢出物/泄露处并处在上风处。确保足够通风。
紧急措施: 泄露区应该用安全带等圈起来,控制非相关人员进入。
环保措施: 防止进入下水道。
控制和清洗的方法和材料: 用合适的吸收剂(如:旧布,干砂,土,锯屑)吸收泄漏物。一旦大量泄漏,筑堤控
制。附着物或收集物应该立即根据合适的法律法规废弃处置。

模块 7. 操作处置与储存
处理
技术措施: 在通风良好处进行处理。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具。防止烟雾产生。处理后彻底清洗双手
和脸。
注意事项: 如果蒸气或浮质产生,使用通风、局部排气。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 避免接触皮肤、眼睛和衣物。
贮存
储存条件: 保持容器密闭。存放于凉爽、阴暗处。
远离不相容的材料比如氧化剂存放。
包装材料: 依据法律。

模块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 尽可能安装封闭体系或局部排风系统,操作人员切勿直接接触。同时安装淋浴器和洗
眼器。
个人防护用品
呼吸系统防护: 防毒面具。依据当地和政府法规。
手部防护: 防护手套。
眼睛防护: 安全防护镜。如果情况需要,佩戴面具。
皮肤和身体防护: 防护服。如果情况需要,穿戴防护靴。

模块 9. 理化特性
液体
外形(20°C):
外观: 透明
颜色: 无色-微浅黄色
气味: 无资料
pH: 无数据资料
熔点:
16°C
沸点/沸程 129 °C/0.1kPa
闪点: 无资料
爆炸特性
爆炸下限: 无资料
爆炸上限: 无资料
密度: 0.98
溶解度:
[水] 无资料
[其他溶剂] 无资料
4-丁基联苯 修改号码:5

模块 10. 稳定性和反应性
化学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稳定。
危险反应的可能性: 未报道特殊反应性。
须避免接触的物质 氧化剂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模块 11. 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无资料
对皮肤腐蚀或刺激: 无资料
对眼睛严重损害或刺激: 无资料
生殖细胞变异原性: 无资料
致癌性:
IARC = 无资料
NTP = 无资料
生殖毒性: 无资料

模块 12. 生态学信息
生态毒性:
鱼类: 无资料
甲壳类: 无资料
藻类: 无资料
残留性 / 降解性: 无资料
潜在生物累积 (BCF): 无资料
土壤中移动性
log水分配系数: 无资料
土壤吸收系数 (Koc): 无资料
亨利定律 无资料
constant(PaM3/mol):

模块 13. 废弃处置
如果可能,回收处理。请咨询当地管理部门。建议在装有后燃和洗涤装置的化学焚烧炉中焚烧。废弃处置时请遵守
国家、地区和当地的所有法规。

模块 14. 运输信息
联合国分类: 与联合国分类标准不一致
UN编号: 未列明

模块 15. 法规信息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11年2月16日修订): 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
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4-丁基联苯 修改号码:5


模块16 - 其他信息
N/A

制备方法与用途

化学性质:无色透明的液态物质。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4-丁基联苯 在 cerium(III) chloride 、 2,2,2-三氯乙醇氧气 作用下, 以 乙腈 为溶剂, 以76%的产率得到4-苯基苯甲酸
    参考文献:
    名称:
    烷基芳烃的光诱导深度好氧氧化
    摘要:
    氧化是自然界和化学工业中生产含氧化学品的主要化学过程。目前,苯甲酸和苯多羧酸(BPCAs)的工业生产主要以聚烷基苯的深度氧化为主,由于形成消耗臭氧层的溴化溴和对生产设备的腐蚀危害,在环境和经济上都有些不利。 . 在这份报告中,开发了(多)烷基苯的光诱导深度有氧氧化为苯(多)羧酸。CeCl 3被证明是在醇存在下作为氢和电子穿梭的有效HAT(氢原子转移)催化剂。双氧 (O 2) 被发现是唯一的终端氧化剂。在大多数情况下,纯产品很容易通过简单的过滤分离,这意味着大规模实施的优势。该反应提供了从天然丰富的石油原料中生产有价值的精细化学品的理想方案。
    DOI:
    10.1007/s11426-021-1032-7
  • 作为产物:
    描述:
    4-丁酰基联苯氢氧化钾一水合肼 作用下, 以 二乙二醇 为溶剂, 反应 3.0h, 生成 4-丁基联苯
    参考文献:
    名称:
    噻吩/亚苯基共聚体的合成。V †。在分子末端实现光电子器件应用功能
    摘要:
    我们报告了各种噻吩/亚苯基共聚体的合成,其中噻吩和苯(亚苯基)环的总数为5和6,并带有各种端基。这些末端基团选自烷基,甲氧基,三氟甲基和氰基。这些化合物的分子主链包含苯基或联苯基基团封的噻吩(或低聚噻吩)或交替的共聚低聚物。该合成基于Suzuki偶联反应或Negishi偶联反应。这些反应方案使我们能够高质量地获得目标化合物。特别地,后一种偶联方法证明以高收率生产化合物。基于它们的给电子性(烷基和甲氧基)或吸电子性(三氟甲基和氰基),期望端基产生各种官能度。另外,这些基团中的一些带来增强的溶解性。这将导致产生多种噻吩/亚苯基共聚低聚物的改性化合物。为了举例说明目标化合物的实用性,我们提供了与其设备应用相关的光电数据。
    DOI:
    10.1002/jhet.557044041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he First Suzuki Cross-Couplings of Aryltrimethylammonium Salts
    作者:Simon B. Blakey、David W. C. MacMillan
    DOI:10.1021/ja034908b
    日期:2003.5.1
    The first Suzuki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trimethylammonium triflates based on the use of an IMes.Ni(0) catalyst system is described. A wide range of electron-withdrawing and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s are tolerated on both the aryltrimethylammonium triflate and the boronic acid components of this reaction. In addition to arylboronic acids, the scope of the reaction is extended to encompass
    描述了基于使用 IMes.Ni(0) 催化剂体系的芳基三甲基三氟甲磺酸铵的第一个 Suzuki 交叉偶联反应。芳基三甲基三氟甲磺酸铵和该反应的硼酸组分都可以耐受各种吸电子和给电子取代基。除芳基硼酸外,反应范围扩展到包括硼酸酯和烯基硼烷。这种方法构成了一种新的、温和的方法来激活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中的苯胺。
  • Benzylic Carbon Oxidation by an in situ Formed <i>o</i>-Iodoxybenzoic Acid (IBX) Derivative
    作者:Thottumkara Vinod、Lawanya Ojha、Shashi Kudugunti、Padma Maddukuri、Amitha Kommareddy、Meena Gunna、Praveen Dokuparthi、Hima Gottam、Kiran Botha、Divya Parapati
    DOI:10.1055/s-0028-1087384
    日期:——
    Benzylic C-H bonds are selectively oxidized to the corresponding carbonyl functionalities using catalytic quantities of 2-iodobenzoic acid (2IBAcid) and Oxone®. The reported procedure tolerates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operat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A radical mechanism is propose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proposed mechanism is also presented.
    使用催化量的2-碘苯甲酸(2IBAcid)和Oxone®,可以将苄基C-H键选择性地氧化为相应的羰基功能团。该方法适用于多种官能团,并在温和条件下进行。针对这一转化过程,提出了一个自由基机理,并展示了支持该机理的证据。
  • Monodispersed Pd clusters generated in situ by their own reductive support for high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作者:Ping Li、Pei-Pei Huang、Fang-Fang Wei、Yong-Bin Sun、Chang-Yan Cao、Wei-Guo Song
    DOI:10.1039/c4ta01811g
    日期:——
    Uniform 3D flower-like hierarchical-structured CoAl–LDH spheres were prepared via a simple one-pot surfactant-free solvothermal method. Monodispersed tiny Pd nanoclusters (about 2 nm) were loaded on the CoAl–LDH support through a facile in situ reduction between the oxidative Pd precursors and the reductive Co(II) in the support. The resultant CoAl–LDH/Pd composite catalyst showed excellent activities in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In addition, the abundant Co(II) sites in the support can efficiently capture and regenerate leached Pd species during the reaction process, leading to excellent st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These two features are desirable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may be used on a large scale for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with lower cost and easier operation.
    制备了均匀的3D花状多级结构CoAl-LDH球体,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无表面活性剂一锅溶剂热方法。通过氧化性Pd前体与载体中的还原性Co(II)之间的简便原位还原作用,将单分散的小型Pd纳米团簇(约2 nm)负载在CoAl-LDH载体上。所得的CoAl-LDH/Pd复合催化剂在交叉偶联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此外,载体中丰富的Co(II)位点可以有效地捕获并在反应过程中再生溶解的Pd物种,从而导致复合材料的出色稳定性。这两个特点在有机合成中非常理想,并且可能用于大规模进行成本更低、操作更简便的交叉偶联反应。
  • A mesoporous “shell-in-shell” structured nanocatalyst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enhanced synergy, and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作者:Baocang Liu、Yuefang Niu、Yan Li、Fan Yang、Jiamin Guo、Qin Wang、Peng Jing、Jun Zhang、Guohong Yun
    DOI:10.1039/c4cc04527k
    日期:——

    A novel mesoporous “shell-in-shell” structured nanoreactor (@Pd/meso-TiO2/Pd@meso-SiO2) shows superior catalytic activity,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for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一种新颖的介孔“壳中壳”结构纳米反应器(@Pd/meso-TiO2/Pd@meso-SiO2)展现出对Suzuki–Miyaura 偶联反应具有优越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 Synthesis of Enantiopure 1-Aryl-1-butylamines and 1-Aryl-3-butenylamines by Diastereoselective Addition of Allylzinc Bromide to Imines Derived from (R)-Phenylglycine Amide
    作者:Jan Dalmolen、Marcel van der Sluis、José W. Nieuwenhuijzen、Auke Meetsma、Ben de Lange、Bernard Kaptein、Richard M. Kellogg、Quirinus B. Broxterman
    DOI:10.1002/ejoc.200300662
    日期:2004.4
    The highly diastereoselective addition of allylzinc bromide to imines derived from (R)-phenylglycine amide is reported. Homoallylamines with high enantiomeric purity are obtained from the adducts in three steps on removal of the chiral auxiliary by means of a nonreductive protocol. Removal of the auxiliary by hydrogenation leads to the saturated amines, also in high enantiomeric purity. [reaction: see
    据报道,烯丙基溴化锌以高度非对映选择性加成到衍生自 (R)-苯基甘氨酸酰胺的亚胺中。具有高对映体纯度的高烯丙基胺通过非还原性方案在去除手性助剂的三个步骤中从加合物中获得。通过氢化除去助剂产生饱和胺,也具有高对映体纯度。[反应:见正文]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βS)-β-氨基-4-(4-羟基苯氧基)-3,5-二碘苯甲丙醇 (S)-(-)-7'-〔4(S)-(苄基)恶唑-2-基]-7-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2,2',3,3'-四氢-1,1-螺二氢茚 (S)-盐酸沙丁胺醇 (S)-3-(叔丁基)-4-(2,6-二甲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磷杂环戊二烯 (S)-2,2'-双[双(3,5-三氟甲基苯基)膦基]-4,4',6,6'-四甲氧基联苯 (S)-1-[3,5-双(三氟甲基)苯基]-3-[1-(二甲基氨基)-3-甲基丁烷-2-基]硫脲 (R)富马酸托特罗定 (R)-(-)-盐酸尼古地平 (R)-(+)-7-双(3,5-二叔丁基苯基)膦基7''-[((6-甲基吡啶-2-基甲基)氨基]-2,2'',3,3''-四氢-1,1''-螺双茚满 (R)-3-(叔丁基)-4-(2,6-二苯氧基苯基)-2,3-二氢苯并[d][1,3]氧杂磷杂环戊烯 (R)-2-[((二苯基膦基)甲基]吡咯烷 (N-(4-甲氧基苯基)-N-甲基-3-(1-哌啶基)丙-2-烯酰胺) (5-溴-2-羟基苯基)-4-氯苯甲酮 (5-溴-2-氯苯基)(4-羟基苯基)甲酮 (5-氧代-3-苯基-2,5-二氢-1,2,3,4-oxatriazol-3-鎓) (4S,5R)-4-甲基-5-苯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溴苯基)-[2-氟-4-[6-[甲基(丙-2-烯基)氨基]己氧基]苯基]甲酮 (4-丁氧基苯甲基)三苯基溴化磷 (3aR,8aR)-(-)-4,4,8,8-四(3,5-二甲基苯基)四氢-2,2-二甲基-6-苯基-1,3-二氧戊环[4,5-e]二恶唑磷 (2Z)-3-[[(4-氯苯基)氨基]-2-氰基丙烯酸乙酯 (2S,3S,5S)-5-(叔丁氧基甲酰氨基)-2-(N-5-噻唑基-甲氧羰基)氨基-1,6-二苯基-3-羟基己烷 (2S,2''S,3S,3''S)-3,3''-二叔丁基-4,4''-双(2,6-二甲氧基苯基)-2,2'',3,3''-四氢-2,2''-联苯并[d][1,3]氧杂磷杂戊环 (2S)-(-)-2-{[[[[3,5-双(氟代甲基)苯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基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S)-2-[[[[[[((1R,2R)-2-氨基环己基]氨基]硫代甲基]氨基]-N-(二苯甲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2-硝基苯基)磷酸三酰胺 (2,6-二氯苯基)乙酰氯 (2,3-二甲氧基-5-甲基苯基)硼酸 (1S,2S,3S,5S)-5-叠氮基-3-(苯基甲氧基)-2-[(苯基甲氧基)甲基]环戊醇 (1-(4-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1-(3-溴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氯苯基)环丁基)甲胺盐酸盐 (1-(2-氟苯基)环丙基)甲胺盐酸盐 (-)-去甲基西布曲明 龙胆酸钠 龙胆酸叔丁酯 龙胆酸 龙胆紫 龙胆紫 齐达帕胺 齐诺康唑 齐洛呋胺 齐墩果-12-烯[2,3-c][1,2,5]恶二唑-28-酸苯甲酯 齐培丙醇 齐咪苯 齐仑太尔 黑染料 黄酮,5-氨基-6-羟基-(5CI) 黄酮,6-氨基-3-羟基-(6CI) 黄蜡,合成物 黄草灵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