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乙酸钾 | 127-08-2

中文名称
乙酸钾
中文别名
醋酸鉀;醋酸钾;LCM-1;无水醋酸钾
英文名称
Potassium diacetate
英文别名
——
乙酸钾化学式
CAS
127-08-2;4251-29-0
化学式
C2H4KO2
mdl
——
分子量
99.15
InChiKey
NDQKGYXNMLOECO-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292 °C
  • 密度:
    1.57 g/cm3 at 25 °C (lit.)
  • 闪点:
    >250℃
  • 溶解度:
    H2O:1 Mat 20 °C,透明,无色
  • 最大波长(λmax):
    λ: 260 nm Amax: 0.04λ: 280 nm Amax: 0.02
  • LogP:
    -3.72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29
  • 重原子数:
    5
  • 可旋转键数:
    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
  • 拓扑面积:
    37.3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2

安全信息

  • TSCA:
    Yes

SDS

SDS:a4d2dc8af33c049ad0683c28c9074873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乙酸钾亦称“醋酸钾”。化学式 KC2H3O2。分子量98.15。无色晶体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潮解,具有咸味。熔点292℃,相对密度1.5725。易溶于水,溶于乙醇、液氨,不溶于乙醚和丙酮。乙酸钾溶液是一种对异氰酸酯三聚形成聚异氰脲酸酯反应有催化效力的催化剂,与其他催化剂如叔胺和异辛酸钾共同使用,能满足各种硬泡浇注和喷涂工艺,具有发泡快、凝胶快等特点。该催化剂成本较低。乙酸钾粉未主要用于青霉素钾盐的生产,用作化学试剂等。不同温度(℃)时每100毫升水中的溶解克数:
216g/0℃;233g/10℃;256g/20℃;283g/30℃;324g/40℃
350g/60℃;381g/80℃;398g/90℃

乙酸钾可用作防冰物质,取代氯化钙和氯化镁之类的氯化物。它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和腐蚀性更小,尤其适用于机场跑道除冰,但价格较昂贵;用作食品添加剂(防腐及控制酸度);也用在乙醇沉淀DNA中。

准确称取预经干燥的试样约200mg,溶于25ml冰醋酸中。加结晶紫试液(TS-74)2滴,0.1mol/L过氯酸的冰醋酸液滴定。同时进行空白试验。每mL 0.1mol/L过氯酸相当于乙酸钾LD50 orally in rats: 3.25 g/kg, H. F. Smyth et al., Am. Ind. Hyg. Assoc. J. 30, 470 (1969)ADI不作特殊规定(FAO/WHO,2001)。
LD50 3250mg/kg(大鼠,经口)。
肾损害者慎用。
化学性质 
白色结晶粉末,易潮解,有碱味。 溶于水及乙醇,不溶于乙醚。
用途 
常用作分析试剂,也用于制药工业及透明玻璃的配料,用作缓冲剂、利尿药、织物和纸的柔软剂、催化剂等。此外醋酸钾也是良好的防腐保鲜剂,可适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用途 
该品用作脱水剂、纤维处理剂、分析试剂、检定酒石酸,干燥剂,调节pH值,制造透明玻璃。 医药工业中作为青霉菌培养基,在可的松醋酸酯、氢化泼尼桦醋酸酯、地塞米松醋酸酯、倍他美松、肤轻松醋酸酯等生产中,都要用乙酸钾作原料。
生产方法 
乙酸钾可由氢氧化钾或碳酸钾与乙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制备:2CH3COOH + K2CO3→2CH3COOK + CO2 + H2O。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齐特巴坦 齐德巴坦钠盐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苯基甲基酯,(2a,3a)- 齐墩果-12-烯-28-酸,2,3-二羟基-,羧基甲基酯,(2a,3b)-(9CI) 黄酮-8-乙酸二甲氨基乙基酯 黄荧菌素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1-6)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1-5) 酰肼 黄体瑞林 麦醇溶蛋白 麦角硫因 麦芽聚糖六乙酸酯 麦根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