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临床常用的防治心肌缺血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中草药等。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加心肌血液供应、降低氧耗、保护缺血心肌细胞(使细胞浆膜线粒体和核膜免受损伤)、改善心肌代谢,从而增加营养底物的供应并促进其渗入缺血区域。近年来,关注点逐渐转向改善心肌代谢药物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作用。这类药物在心肌细胞水平通过改善心肌代谢来增强心肌对缺血及或再灌性损伤的耐受性,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并且不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脏供血和心脏氧耗。由于与传统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不同特点,这类药也被称作细胞抗缺血药。
作用机制米屈肼是一种肉毒碱结构类似物,能竞争性抑制丁酸甜菜碱羟化酶,从而抑制肉毒碱的生物合成,并直接抑制肉毒碱依赖的脂肪酸在线粒体中的转运。这种抑制作用减少了细胞内游离肉毒碱的浓度,防止了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酰基肉毒碱堆积。
生物活性米屈肼二水合物(Mildronate dihydrate)是一种心血管保护药,能够竞争性地抑制BBOX1和OCTN2。Mildronate对人重组BBOX的IC50值为34-62 μM,对人OCTN2的EC50值为21 μM。此外,该药物还能诱导长链脂肪酸代谢从线粒体向过氧化物酶体的重定向。
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