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霉素是一种由灰色链霉菌紫色变种产生的多肽类抗生素,通常用作二线抗结核药物。它仅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其抗菌机制。紫霉素的抗菌强度比链霉素弱但强于对氨基水杨酸钠,且对某些耐药菌株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和异烟肼仍有效。一般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合并使用以治疗耐药性结核病。其作用与卷曲霉素相似,具有交叉耐药性。
性状紫霉素硫酸盐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粉末,熔点在250~280℃时分解。无臭,味微苦,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氯仿和石油醚。经酸解可生成氨、二氧化碳、脲、L-丝氨酸、α,β-二氨基丙酸以及一种赖氨酸的碱性氨基酸异构体。其水溶液在室温下可保存7天,在2~10℃时则能保存30天,而干燥粉末可在室温条件下保存2年。
药动学紫霉素口服吸收不良,肌内注射后吸收迅速且良好,一般在2小时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不易进入脑脊液中,并大部分药物会在24小时后从尿液排出。
药性与应用紫霉素的抗结核活性弱于异烟肼、链霉素但强于对氨基水杨酸钠,具有与卷曲霉素类似的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较差,深部肌内注射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约2小时,并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由耐药菌引起的结核病。
生物合成紫霉素是由两个丝氨酸和4个非蛋白氨基酸组成(L-2,3-二氨基丙酸盐、β-酰脲脱氢丙氨酸、β-赖氨酸以及L-卷须酶啶)。其中的5个氨基酸通过高度修饰构成了紫霉素五肽环。其生物合成基因簇长约36.3kb,编码20个开放阅读框(其中包括7个负责非蛋白氨基酸合成、4个参与五肽环形成和2个负责成环后修饰)。
不良反应紫霉素可引起听神经和肾脏损害,且比链霉素更为严重。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电解质失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水肿及皮疹等。
注意事项听觉障碍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禁用本药;需定期检查血象和尿常规以监测药物安全性;由于毒性较大,紫霉素正逐步被其他新型抗结核药物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