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黄芩苷又名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灯盏花)或灯盏细辛全草中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有效成分。它不溶于水,但由于含有羧基,可与碱或碱性盐生成盐而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野黄芩苷呈黄色针状结晶状(由乙醇中析出),熔点大于310℃,在230℃以上会变暗。其旋光度在水中为-14°,在吡啶中为-139°。它溶于碱和冰醋酸、吡啶,微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建议使用DMSO溶解。
来源野黄芩苷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高黄芩(Scutellaria altissima L.)的叶、黄芩[S. baicalensis Georgi]的茎和叶以及半枝莲(S. barbata D. Don)全草等。
药理作用野黄芩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癌、神经保护作用、蛋白激酶C的抑制活性以及减轻心脑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生物活性灯盏花乙素(Breviscapine, Breviscapin, Scutellarein-7-glucuronide)是从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中提取的主要活性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它还可下调HCC细胞中的STAT3/Girdin/Akt信号传导,并抑制破骨细胞中RANKL介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
靶点Target | Value |
---|---|
STAT3 | () |
Akt | () |
NF-κB | () |
野黄芩苷溶于碱和冰醋酸、吡啶,微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建议使用DMSO溶解。
植物来源唇形科植物高黄芩(Scutellaria altissima L.)的叶为其中一种来源。
用途主要用于含量测定/鉴定/药理实验等。其药理药效包括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并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