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Saitellarin | 27740-01-8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Saitellarin
英文别名
(2R,3R,4R,5S,6S)-6-[5,6-dihydroxy-2-(4-hydroxyphenyl)-4-oxochromen-7-yl]oxy-3,4,5-trihydroxyoxane-2-carboxylic acid
Saitellarin化学式
CAS
27740-01-8
化学式
C21H18O12
mdl
——
分子量
462.367
InChiKey
DJSISFGPUUYILV-GQUPQBGV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物化性质

  • 熔点:
    300~301℃
  • 沸点:
    891.6±65.0 °C(Predicted)
  • 密度:
    1.810±0.06 g/cm3(Predicted)
  • 溶解度:
    DMSO(微溶)、甲醇(微溶,超声处理)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0.8
  • 重原子数:
    33
  • 可旋转键数:
    4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24
  • 拓扑面积:
    203
  • 氢给体数:
    7
  • 氢受体数:
    12

安全信息

  • 安全说明:
    S24/25
  • WGK Germany:
    3
  • 海关编码:
    29389090
  • 危险性防范说明:
    P261,P305+P351+P338
  • 危险性描述:
    H315,H319,H335

SDS

SDS:667053293590c03bf460d52e4363c690
查看

制备方法与用途

野黄芩苷简介

野黄芩苷又名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灯盏花)或灯盏细辛全草中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有效成分。它不溶于水,但由于含有羧基,可与碱或碱性盐生成盐而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

野黄芩苷呈黄色针状结晶状(由乙醇中析出),熔点大于310℃,在230℃以上会变暗。其旋光度在水中为-14°,在吡啶中为-139°。它溶于碱和冰醋酸、吡啶,微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建议使用DMSO溶解。

来源

野黄芩苷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高黄芩(Scutellaria altissima L.)的叶、黄芩[S. baicalensis Georgi]的茎和叶以及半枝莲(S. barbata D. Don)全草等。

药理作用

野黄芩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癌、神经保护作用、蛋白激酶C的抑制活性以及减轻心脑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生物活性

灯盏花乙素(Breviscapine, Breviscapin, Scutellarein-7-glucuronide)是从中草药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和灯盏细辛(Erigeron breviscapus)中提取的主要活性类黄酮,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抗炎作用。它还可下调HCC细胞中的STAT3/Girdin/Akt信号传导,并抑制破骨细胞中RANKL介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

靶点
Target Value
STAT3 ()
Akt ()
NF-κB ()
化学性质与用途

野黄芩苷溶于碱和冰醋酸、吡啶,微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建议使用DMSO溶解。

植物来源

唇形科植物高黄芩(Scutellaria altissima L.)的叶为其中一种来源。

用途

主要用于含量测定/鉴定/药理实验等。其药理药效包括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及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并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后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