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卡西林二钠是一种半合成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具有高效作用,比羧苄西林强2~4倍。尽管它对临床分离的耐药性绿脓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但易受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以及某些绿脓杆菌菌株产生的β-内酰胺酶破坏。
生物活性Ticarcillin(AB 2288, BRL 2288)是一种半合成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需氧及厌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在体外研究中,64 mg/mL的Ticarcillin对90%的所有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降至2 mg/mL,而对所有β-内酰胺酶阴性菌株的MICs为4 mg/mL。93.4%的β-内酰胺酶产生菌株对Ticarcillin敏感,其MICs小于或等于64 mg/mL。Ticarcillin与克拉维酸钾配伍使用时表现出光稳定性,并能抵抗β-内酰胺酶引起的失活。此外,在植物转化过程中,Ticarcillin/克拉维酸钾可以清除根癌土壤杆菌,比羧苄青霉素和头孢噻肟更经济。
体内研究在血清中,120 mg/kg的Ticarcillin平均清除半衰期为70.8分钟(对照组受试者)和53.1分钟(囊胞性纤维症患者)。囊胞性纤维症患者的全身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6 mL/min/m² vs 46.2 mL/min/m²),而非肾清除率也显著更高(24.8 mL/min/m² vs 13.3 mL/min/m²,对照组)。Ticarcillin/克拉维酸钾在每次间隔4-6小时给药3.1g的情况下治疗复杂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的临床成功率为80.3%,失败率为19.7%。微生物学评估显示,Ticarcillin/clavulanate的整体根除率为83.7%。治疗儿童与成年腹腔感染患者的最终评估中,Ticarcillin/clavulanate有79%的治愈率。
化学性质替卡西林二钠为乳白色非结晶性粉末,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100g/100mL),溶液pH值为6.0~8.0。水溶液相对稳定,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稳定。
用途替卡西林二钠对绿脓杆菌有高效作用,并且在治疗复杂性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制备方法一种制备替卡西林二钠的方法如下:
步骤一:用50%的钯催化剂(载于碳酸钙)悬浮于32 mL水中,预先氢化1小时后加入2.13 g(4.3 mmol)通过上述合成得到的钠盐(Ⅲ),溶于30 mL水。在略高于大气压的压力下氢化1.5小时。使用Dicalite装置过滤澄清滤液,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浓缩,剩余物在五氧化二磷存在下真空干燥,最终获得白色固体替卡西林钠。
步骤二:采用2-噻吩-2-苄氧羰基乙酰氯(Ⅱ)对6-APA的苄酯进行酰化,得到化合物(Ⅳ),然后通过氢解脱去两个苄基保护基,并用碳酸氢钠中和即可获得替卡西林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