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6-nitro-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 52980-22-0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6-nitro-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4-hydroxy-6-nit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4-Hydroxy-6-nitro-chinolin-3-carbonsaeure;4-Hydroxy-6-nitro-3-quinolinecarboxylic acid;6-nitro-4-oxo-1H-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
6-nitro-4-oxo-1,4-dihydr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化学式
CAS
52980-22-0
化学式
C10H6N2O5
mdl
MFCD00968677
分子量
234.168
InChiKey
HVEINHUJRQCZNZ-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7
  • 重原子数:
    17
  • 可旋转键数:
    1
  • 环数:
    2.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112
  • 氢给体数:
    2
  • 氢受体数:
    6

上下游信息

  • 上游原料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 下游产品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CAS号 化学式 分子量

反应信息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Chinoloncarbonsäuren,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sowie diese enthaltende antibakterielle Mittel
    申请人:BAYER AG
    公开号:EP0117474A1
    公开(公告)日:1984-09-05
    Chinoloncarbonsäuren der allgemeinen Formel mit den in der Beschreibung angegebenen Bedeutungen von A und R'-R6 haben gute antibakterielle Wirkung und sollen als Wirkstoffe für Arzneimittel verwendet werden.
    通式为 的喹啉羧酸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作药物的活性成分。
  • The Synthesis of Some 4-Quinolinols and 4-Chloroquinolines by the Ethoxymethylenemalonic Ester Method<sup>1</sup>
    作者:Byron Riegel、Gerald R. Lappin、Bernard H. Adelson、Richard I. Jackson、Charles J. Albisetti、R. M. Dodson、Robert H. Baker
    DOI:10.1021/ja01211a038
    日期:1946.7
  • Drummond; Lahey,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eries A: Physical Sciences, 1949, vol. <A> 2, p. 630,635
    作者:Drummond、Lahey
    DOI:——
    日期:——
  • Duffin; Kendall, 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1948, p. 893
    作者:Duffin、Kendall
    DOI:——
    日期:——
  • Antimalarials. 2. Dihydro-1,3-oxazinoquinolines and dihydro-1,3-pyridobenzoxazines
    作者:L. C. March、W. A. Romanchick、G. S. Bajwa、M. M. Joullie
    DOI:10.1021/jm00262a006
    日期:1973.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