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ic acid S-tert-butyl ester | 175849-10-2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ic acid S-tert-butyl ester
英文别名
S-tert-butyl 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ate
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ic acid S-tert-butyl ester化学式
CAS
175849-10-2
化学式
C17H24O2S
mdl
——
分子量
292.442
InChiKey
RYFYRAPSRRQFKD-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3
  • 重原子数:
    20
  • 可旋转键数:
    7
  • 环数:
    1.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53
  • 拓扑面积:
    59.4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3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ic acid S-tert-butyl ester吡啶4-二甲氨基吡啶 、 lithium aluminium tetrahydride 、 pyridinium chlorochromate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14.0h, 生成 Benzoic acid (2R,3S)-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O,S-烯酮甲硅烷基缩醛的非对映选择性Mukaiyama-Michael反应。
    摘要:
    通过使用O,S-烯酮甲硅烷基乙缩醛已经实现了高度非对映选择性的Mukaiyama-Michael反应。在该反应中特别重要的是,仅通过改变乙烯酮甲硅烷基乙缩醛的双键几何构型就可以有效地调节立体化学过程。因此,可以在立体化学纯度的合成上有用的水平上获得顺式和反式迈克尔加合物。
    DOI:
    10.1016/0040-4020(96)00479-6
  • 作为产物:
    描述:
    反式-1-苯基-2-丁烯-1-酮(Z)-1-(tert-butylthio)-1-trimethylsilyloxyprop-1-ene四氯化钛 作用下, 以 二氯甲烷 为溶剂, 反应 4.0h, 以98%的产率得到2,3-Dimethyl-5-oxo-5-phenyl-pentanethioic acid S-tert-butyl ester
    参考文献:
    名称:
    乙炔甲硅烷基乙缩醛的Mukaiyama-Michael反应机理:电子转移还是亲核加成?
    摘要:
    讨论了乙烯酮甲硅烷基缩醛的Mukaiyama-Michael反应机理。使用各种类型的乙烯酮甲硅烷基乙缩醛的竞争反应表明,那些在β位置带有更多取代基的反应优先于取代较少的取代基。然而,当乙烯酮甲硅烷基乙缩醛涉及庞大的甲硅烷氧基和/或烷氧基时,较少取代的化合物优先反应。路易斯酸在这些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前一个反应中,Bu(2)Sn(OTf)(2),SnCl(4)和Et(3)SiClO(4)获得了对空间要求更高的迈克尔加合物的增强的偏好,而TiCl(4)给出的最高在后一种情况下,对空间要求较低的产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这些结果是根据其他反应机理来解释的。体积较小的乙烯酮甲硅烷基缩醛的反应是通过电子从这些化合物转移到路易斯酸而引发的。另一方面,较大的乙烯酮甲硅烷基缩醛会发生普遍存在的亲核反应。基于各种实验结果以及半经验PM3 MO计算,讨论了这种机械变化。
    DOI:
    10.1021/jo951296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MUKAIYAMA, TERUAKI;KOBAYASHI, SHU, J. ORGANOMET. CHEM., 382,(1990) N-2, C. 39-52
    作者:MUKAIYAMA, TERUAKI、KOBAYASHI, SHU
    DOI:——
    日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