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胺唑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和阻止病菌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形成,导致病菌死亡。作为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它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功效。喷洒到作物上后,能快速渗透进入植物体内,并且耐雨水冲刷。
应用亚胺唑广泛用于防治苹果黑星病、锈病、白粉病、煤点病、煤斑病、梨黑星病、锈病、桃疮痂病以及葡萄、桔橘、西瓜、花生、茶和烟草上的多种病害。使用方法为115%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4000倍液喷雾。
合成路线亚胺唑以2,4-二氯苯胺为原料,经过酰胺化等四步反应制得。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 \text{2,4-二氯苯胺} \xrightarrow{\text{酰胺化}} \text{中间体} \xrightarrow{\text{进一步反应}} 1-(1,2,4-三唑-1-基乙酰氧基-2',4'-二氯苯基亚氨基)-1,2,4-三唑 ]
毒性根据实验数据,雄性大鼠经口LD₅₀为2800 mg/kg,雌性为3000 mg/kg;小鼠(雄、雌)经口LD₅₀大于5000 mg/kg。大鼠(雄、雌)经皮LD₅₀大于2000 mg/kg。对家兔眼睛有轻度刺激作用,对豚鼠皮肤也有轻度刺激作用,但对家兔皮肤无致敏作用。鲤鱼LC₅₀为1.02 mg/L (48h),水蚤LC₅₀为102 mg/L (6h)。蜜蜂经口LD₅₀大于25 μg/只。
化学性质亚胺唑是一种白色晶体,熔点范围为89.5~90℃,蒸汽压为0.85×10⁻⁴Pa(25℃)。其溶解度如下:
在弱碱性条件下稳定,对光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
用途亚胺唑是一种新颖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泛的杀菌谱,并具备内吸性和耐雨水冲刷的特点。其通过抑制芽管和菌丝体生长而起作用。
生产方法将1-(1,2,4-三唑-1-基乙酰氧基-2',4'-二氯苯基亚氨基)-1,2,4-三唑与对氯苄硫醇在甲基异丁酮中回流反应5小时。反应完成后冷却,加入水和苯分离有机层,再用1 mol/L NaOH溶液洗涤并干燥后减压脱溶即可得到亚胺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