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 | 1228957-79-6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
英文别名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化学式
CAS
1228957-79-6
化学式
C21H15N3O3
mdl
——
分子量
357.368
InChiKey
BEBWBRMCGXCHOT-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4.9
  • 重原子数:
    27
  • 可旋转键数:
    3
  • 环数:
    4.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83.9
  • 氢给体数:
    1
  • 氢受体数:
    4

反应信息

  • 作为反应物:
    描述: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2-溴苯乙酮potassium carbonate 作用下, 以 丙酮 为溶剂, 生成 2-(2-(3-nitrophenyl)-4,5-diphenyl-1H-imidazol-1-yloxy)-1-phenylethanone
    参考文献:
    名称:
    2-(2-(3-硝基苯基)-4,5-二苯基-1 H-咪唑-1-基氧基)-1-苯基乙酮的光诱导固态酮-烯醇互变异构†
    摘要: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在生物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还发现了其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如换能器,开关等。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2-(2-(由于ESIPT,所以3-硝基苯基)-4,5-二苯基-1 H-咪唑-1-基氧基)-1-苯基乙酮(II)。化合物II呈现暗色的黄色和亮色的红色,黄色形式归因于酮衍生物,红色形式归因于其烯醇衍生物。因此,存在光下的颜色变化归因于通过ESIPT引起的酮-烯醇互变异构现象。从黄色到红色的颜色变化是一个光化学过程,在黑暗中会热分解为黄色。酮形式的光互变异构化后,烯醇形式的固态稳定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其稳定性已被我们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在溶液状态下,黄色形式(酮)在氯仿中稳定,而红色形式(烯醇)在DMSO中稳定。已经进行了理论计算以了解酮和烯醇形式的几何形状和电子跃迁。此外,
    DOI:
    10.1039/c3ra44948c
  • 作为产物:
    描述:
    Alpha-联苯酰一肟间硝基苯甲醛 在 ammonium acetate 作用下, 以 溶剂黄146 为溶剂, 反应 24.0h, 生成 1-Hydroxy-2-(3-nitrophenyl)-4,5-diphenylimidazole
    参考文献:
    名称:
    Imidazole derivatives as the organic precursor of ZnO nano particle
    摘要:
    N-1-Hydroxy-2,4,5-trisubstituted imidazoles were synthesized starting from 1,2-diketon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4,5-dimethyl-2-(3-nitrophenyl)-1H-imidazol-1-ol has been determined. An unusual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water molecule has been reported. These imidazole derivatives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organic precursor for the synthesis of zinc oxide nano particles.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OI:
    10.1016/j.tetlet.2010.03.058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