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8-quinolinesulphonyl tetrazolide | 73371-06-9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8-quinolinesulphonyl tetrazolide
英文别名
(8-quinolinesulfonyl)tetrazole;8-(Tetrazol-1-ylsulfonyl)quinoline
8-quinolinesulphonyl tetrazolide化学式
CAS
73371-06-9
化学式
C10H7N5O2S
mdl
——
分子量
261.264
InChiKey
WWHHNPATTNZLDH-UHFFFAOYSA-N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1.1
  • 重原子数:
    18
  • 可旋转键数:
    2
  • 环数:
    3.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0.0
  • 拓扑面积:
    99
  • 氢给体数:
    0
  • 氢受体数:
    6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四氮唑喹啉-8-磺酰氯三乙胺 作用下, 以 四氢呋喃 为溶剂, 反应 2.0h, 以82%的产率得到8-quinolinesulphonyl tetrazolide
    参考文献:
    名称:
    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 10. (8-Quinolinesulfonyl)tetrazole: a new type of highly efficient coupling ag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ribooligonucleotides by the phosphotriester approach
    摘要:
    DOI:
    10.1021/jo00316a020
  • 作为试剂:
    描述:
    N6-二苯甲酰基腺苷-2',3'-二苯甲酸酯 、 Phosphoric acid (2R,3R,4R,5R)-5-(4-benzoylamino-2-oxo-2H-pyrimidin-1-yl)-2-[bis-(4-methoxy-phenyl)-phenyl-methoxymethyl]-4-(tetrahydro-pyran-2-yloxy)-tetrahydro-furan-3-yl ester 5-chloro-quinolin-8-yl ester; compound with pyridine 在 8-quinolinesulphonyl tetrazolide 作用下, 以 吡啶 为溶剂, 反应 1.0h, 以89%的产率得到
    参考文献:
    名称:
    4-氯苯基 5-氯-8-喹啉磷酸酯:一种实用的磷酸化剂,用于通过磷酸酯法合成寡核苷酸
    摘要:
    5'-O-二甲氧基三苯甲基-2'-O-四氢吡喃基核苷 (2) 与 4-氯苯基 5-氯-8-喹啉基磷酸酯 (1) 顺利反应,由 4-氯苯基二氯代磷酸酯和 5-氯-8-羟基喹啉制备得到 5 '-O-二甲氧基三苯甲基-2'-O-四氢吡喃核苷 3'-(4-氯苯基,5-氯-8-喹啉基)磷酸酯 (3),收率高。它们是通过磷酸三酯方法合成寡核糖核苷酸的关键中间体。
    DOI:
    10.1246/cl.1981.197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TAKAKU, JO;NODA, TAKEHSI
    作者:TAKAKU, JO、NODA, TAKEHSI
    DOI:——
    日期:——
  • JPS57116067A
    申请人:——
    公开号:JPS57116067A
    公开(公告)日:1982-07-19
  • 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 10. (8-Quinolinesulfonyl)tetrazole: a new type of highly efficient coupling agent for the synthesis of ribooligonucleotides by the phosphotriester approach
    作者:Hiroshi Takaku、Masatoshi Yoshida
    DOI:10.1021/jo00316a020
    日期:198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