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熵化学
数据库官网
小程序
打开微信扫一扫
首页 分子通 化学资讯 化学百科 反应查询 关于我们
请输入关键词

| 158304-95-1

中文名称
——
中文别名
——
英文名称
——
英文别名
——
化学式
CAS
158304-95-1
化学式
C2H6OS*F*O4P*Zr
mdl
——
分子量
283.329
InChiKey
ZIAMMTOPTNZJNB-UHFFFAOYSA-J
BEILSTEIN
——
EINECS
——
  • 物化性质
  • 计算性质
  • ADMET
  • 安全信息
  • SDS
  • 制备方法与用途
  • 上下游信息
  • 反应信息
  • 文献信息
  • 表征谱图
  • 同类化合物
  • 相关功能分类
  • 相关结构分类

计算性质

  • 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
    -5.83
  • 重原子数:
    11.0
  • 可旋转键数:
    0.0
  • 环数:
    0.0
  • sp3杂化的碳原子比例:
    1.0
  • 拓扑面积:
    103.32
  • 氢给体数:
    0.0
  • 氢受体数:
    5.0

反应信息

  • 作为产物:
    描述:
    zirconyl chloride octahydrate 、 二甲基亚砜 在 HF 、 H3PO4 作用下, 以 氢氟酸二甲基亚砜 为溶剂, 生成
    参考文献:
    名称:
    新型层状磷酸锆化合物Zr(PO 4)F(OSMe 2)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摘要:
    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从头开始解析层状磷酸锆化合物Zr(PO 4)F(OSMe 2)的晶体结构,并通过Rietveld方法精制。该晶体的空间四方组P 4 / Ñ与一个= 6.6093(2),C ^ = 9.2371(3)埃,Ž =从三维帕特森衍生2.金属和磷原子的位置地图计算使用50个明确指示的粉末衍射强度。其余原子位于傅立叶差分图上。最终协议因子为Rwp = 0.109,Rp = 0.082和RF= 0.059。该结构是分层的,其中金属原子和磷酸根基团几乎位于一个平面内。磷酸基团的所有氧原子都参与金属配位。金属八面体的轴向位点被电荷中和的氟离子和二甲基亚砜分子的氧原子占据。
    DOI:
    10.1039/dt9940002453
点击查看最新优质反应信息

文献信息

  • Layered Zirconium Phosphate Chloride Dimethyl Sulfoxide as a Two-Dimensional Exchanger of Anionic Ligands. Part I. Substitution of Chloride with Inorganic Monodentate Ligands
    作者:Giulio Alberti、Silvia Masci、Riccardo Vivani
    DOI:10.1021/ic010643v
    日期:2002.4.1
    close to that of the compound prepared using gamma-zirconium phosphate as a precursor. Chloride anions directly bonded to zirconium were found to act as weak ligands; this made possible their replacement with other monodentate anionic ligands. The preparation and a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ries of inorganic derivatives obtained by topotactic replacement of Cl with OH, Br, MSO(4) (M = H,
    ZrPO(4)Cl(CH(3))(2)SO晶体是通过在草酸作为络合剂的存在下直接沉淀制备的。用X射线粉末衍射数据通过Rietveld方法精制的ZrPO(4)Cl(CH(3))(2)SO的结构被证实与使用磷酸γ-制备的化合物的结构接近。前体。直接与结合的氯离子被认为是弱配体。这使得它们可以被其他单齿阴离子配体取代。通过用OH,Br,MSO(4)(M = H,NH(4),Na),NaMoO(4)和HCrO(4)完全取代Cl而获得的一系列无机衍生物的制备和初步表征据报道有阴离子。还可以用有机阴离子(例如醇盐和羧酸盐)代替化物,
查看更多

同类化合物

(甲基3-(二甲基氨基)-2-苯基-2H-azirene-2-羧酸乙酯) (±)-盐酸氯吡格雷 (±)-丙酰肉碱氯化物 (d(CH2)51,Tyr(Me)2,Arg8)-血管加压素 (S)-(+)-α-氨基-4-羧基-2-甲基苯乙酸 (S)-阿拉考特盐酸盐 (S)-赖诺普利-d5钠 (S)-2-氨基-5-氧代己酸,氢溴酸盐 (S)-2-[[[(1R,2R)-2-[[[3,5-双(叔丁基)-2-羟基苯基]亚甲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苄基-N,3,3-三甲基丁酰胺 (S)-2-[3-[(1R,2R)-2-(二丙基氨基)环己基]硫脲基]-N-异丙基-3,3-二甲基丁酰胺 (S)-1-(4-氨基氧基乙酰胺基苄基)乙二胺四乙酸 (S)-1-[N-[3-苯基-1-[(苯基甲氧基)羰基]丙基]-L-丙氨酰基]-L-脯氨酸 (R)-乙基N-甲酰基-N-(1-苯乙基)甘氨酸 (R)-丙酰肉碱-d3氯化物 (R)-4-N-Cbz-哌嗪-2-甲酸甲酯 (R)-3-氨基-2-苄基丙酸盐酸盐 (R)-3-BOC-5-甲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 (R)-2-苯基-3-羟基丙酸 (R)-2-羟基-2-(2-(2-(2-甲氧基-5-甲基吡啶-3-基)乙基)-琥珀酸 (R)-1-(3-溴-2-甲基-1-氧丙基)-L-脯氨酸 (N-[(苄氧基)羰基]丙氨酰-N〜5〜-(diaminomethylidene)鸟氨酸) (6-氯-2-吲哚基甲基)乙酰氨基丙二酸二乙酯 (4S)-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S)-4-i-丙基-1,2,3-氧代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4R)-N-亚硝基噻唑烷-4-羧酸 (4R)-4-叔丁基-1,2,3-氧杂噻唑烷-2,2-二氧化物-3-羧酸叔丁酯 (3R)-1-噻-4-氮杂螺[4.4]壬烷-3-羧酸 (3-硝基-1H-1,2,4-三唑-1-基)乙酸乙酯 (2S,4R)-Boc-4-环己基-吡咯烷-2-羧酸 (2S,3S,5S)-2-氨基-3-羟基-1,6-二苯己烷-5-N-氨基甲酰基-L-缬氨酸 (2S,3S)-3-((S)-1-((1-(4-氟苯基)-1H-1,2,3-三唑-4-基)-甲基氨基)-1-氧-3-(噻唑-4-基)丙-2-基氨基甲酰基)-环氧乙烷-2-羧酸 (2S,3R)-2,3-二羟基-3-(2-吡啶基)丙酸乙酯,N-氧化物 (2S)-2,6-二氨基-N-[4-(5-氟-1,3-苯并噻唑-2-基)-2-甲基苯基]己酰胺二盐酸盐 (2S)-2-氨基-N,3,3-三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苯基甲基)丁酰胺, (2S)-2-氨基-3,3-二甲基-N-2-吡啶基丁酰胺 (2S,4R)-1-((S)-2-氨基-3,3-二甲基丁酰基)-4-羟基-N-(4-(4-甲基噻唑-5-基)苄基)吡咯烷-2-甲酰胺盐酸盐 (2R,3'S)苯那普利叔丁基酯d5 (2R)-2-氨基-3,3-二甲基-N-(苯甲基)丁酰胺 (2-氯丙烯基)草酰氯 (2-三甲基甲硅烷基)-乙氧基甲基三氟硼酸钾 (1S,3S,5S)-2-Boc-2-氮杂双环[3.1.0]己烷-3-羧酸 (1R,5R,6R)-5-(1-乙基丙氧基)-7-氧杂双环[4.1.0]庚-3-烯-3-羧酸乙基酯 (1R,4R,5S,6R)-4-氨基-2-氧杂双环[3.1.0]己烷-4,6-二羧酸 (11bR,11''bR)-2,2''-[氧双(亚甲基)]双[4-羟基-4,4''-二氧化物-二萘并[2,1-d:1'',2''-f][1,3,2]二氧磷杂七环 (11aR)-10,11,12,13-四氢-5-羟基-3,7-二-1-萘-5-氧化物-二茚基[7,1-de:1'',7''-fg][1,3,2]二氧杂磷杂八环 (1-氨基丁基)磷酸 (-)-N-[(2S,3R)-3-氨基-2-羟基-4-苯基丁酰基]-L-亮氨酸甲酯 齐特巴坦